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水桶街由來與盛衰/過來人

時間:2018-03-24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制水期間,港人對貯水容器的需求非常大,但那個年代工業並不發達,塑膠業亦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大多數人仍然倚賴使用鐵器。除了將油罐改成的水桶之外,年長一輩的人相信都會對「花籃桶」這個名字非常熟悉,由於形似花籃,因以為名。這些鐵桶有如現時的膠水桶,有不同容量,但卻非以機器生產,而是以人手逐一以鐵皮打造,所以售價並不便宜,雖然如此,顧客仍然非常踴躍,當時俗稱「白鐵舖」的店子都生意滔滔。

  水桶雖然「唔憂賣」,但卻非什麼地方都可以找到,箇中原因主要是貯存水桶需要很大的地方,經營者於是尋找合適的地點,最終有人選擇在本來是明渠的南昌街大水渠上,鋪設木板,再在木板上搭上上蓋,形成簡陋的水桶舖。由於屬於臨時建築,加上當時的政府官員「隻眼開隻眼閉」,經營者都毋須交租,其他同行有見及此,也紛紛有樣學樣。漸漸地,在大水渠上蓋搭的水桶舖越來越多,成行成市,將介乎大埔道至荔角道之間的整截南昌街明渠覆蓋。有些店舖為了擴大空間,更肆無忌憚地加建二樓,甚至三樓,使南昌街被人冠以另一個名字—水桶街,成為六七十年代香港特色。

  畢竟這些建築都屬於非法僭建,長期撒手不管會削弱政府的管治威信,所以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港英政府開始收回這條被佔用的明渠,將非法建築全部清拆,並對受影響的商戶作出恩恤。

  在清拆工作完成後,政府第一步是將這條明渠變成暗渠,工程耗費數年才竣工。而工程完成後,南昌街的路面面積大增,但上面不再用作商業用途,而是因應深水埗區人口增加而缺乏休憩用地,於是將渠面全部闢作公園,並廣植花草樹木,形成區內一個市肺,而水桶街之名亦逐漸被人遺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