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反思強制與否涉及的考慮因素

時間:2018-03-20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在通識教育的考評中,不論卷一還是卷二,應否「立法」、應否「強制」是經常出現的提問,因為這些事件通常涉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當中應如何取捨及平衡,往往成為社會上討論的焦點,例如「政府應否立法強制高危人士注射疫苗」?

  在討論是否立法強制一些事情的時候,社會上討論的重點離不開「個人自由或權利」與「社會或大眾利益」之間的爭論,以「立法強制公眾場所全面禁煙」為例,認為需要立法的意見認為煙民在公眾場所吸煙會呼出二手煙,非煙民被迫吸入影響健康,相反,認為不必立法的意見則認為吸煙是個人權利,個人的權利不應被剝奪,而且現在已經有部分地方禁煙,故不應剝奪他們在餘下的公眾場所的吸煙權利。

  近年,精神病患者在香港的數目有上升的趨勢,患者在現今的醫療系統下,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覆診,令病情惡化,在社區中出現一些精神病患者傷人的個案,大家除擔心此情況會影響大眾安全外,也關心這些患者是否能夠及時獲得恰當的治療。增加醫護人手和資源外,有人提出香港應實行「強制社區治療」,在社會上引發不少討論。所謂「強制社區治療」是一個具法律效力的指令,強制住在社區中的精神病患者接受藥物、治療、輔導、管理或復康服務等。主管醫生給予病人一個個毋須留在醫院、可在社區接受治療的環境;一旦病人沒有遵從某些治療指令,醫生及相關公務人員有權將病人強制帶回醫院。目前,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國家已就「社區治療令」立法。

  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香港實行「強制社區治療」?解釋你的答案。

  又例如「應否在傳染病高峰期強制患者隔離?」當中爭議也是換湯不換藥。為了社會利益(整體公共衛生),個人的權利(個人自由、因被隔離而帶來的經濟損失等)又應如何衡量和取捨?此外,事件的嚴重性、迫切性、廣泛性等亦是衡量的範圍,同學在作答時宜加入考慮。

  通識教育會幹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