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幼童抵抗力弱,容易在春季患上傳染性疾病
新春過後,隨着氣溫和濕度上升,細菌、病毒的繁殖及活動能力也隨之增強。若然長時間逗留在空氣不流通、陽光不充足的室內,病原體容易散播,增加患上傳染病的風險;而花粉、塵蟎等致敏原每每在春季傳播擴散,對過敏症患者構成健康威脅。/註冊中醫藍永豪博士
從臨床所見,部分過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過敏性皮炎,均發於春季,身體虛弱的人也較容易於春季患上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中耳炎、喉炎、氣管炎、肺炎等。一般而言,春天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季節性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風疹、水痘、手足口病等,可通過飛沫等途徑傳染給他人,對年老體虛及幼兒小童的威脅較大。
天氣反常生乖氣
有別於禽流感和流感,季節性流感是常見由人類季節性流感病毒引致的呼吸道感染。在本港,季節性流感一般於一至三月和七、八月較為流行;麻疹由麻疹病毒所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有時會影響唾腺,有時亦會影響神經組織;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十歲以下的兒童;風疹又名「德國麻疹」,由風疹病毒所引起;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十二歲以下的兒童身上,痊愈後,水痘病毒仍可能潛伏於人體內,並可在多年後復發引致「帶狀疱疹」;至於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
中醫認為,冬季理應寒冷卻不冷,春季理應和暖反而大寒大熱,皆可產生不正之乖氣,成為致病的重要因素,較易使人受時令風寒或溫熱之邪侵襲而得病。因此,當春天氣候反常,出現乍暖還寒、冷暖交錯,尤其是先見溫熱,後倒春寒,外界的風寒濕邪阻礙人體經絡氣血的循行,削弱人體的正氣,影響肝、脾、肺的機能而增加染病風險。再者,春季天氣多變,陰晴不定使人心情低落鬱悶,懶於運動;潮濕多雨使人食慾欠佳,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抗病能力下降。早晚室內外的溫差變化大,忽冷忽熱,體質弱者不耐寒熱,身體未能適應,易感染疾病。
屬於中醫學溫病範疇的風溫病及春溫病,也好發於春季。風溫是感受風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起病較急,初起以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等肺衛證候為主要特點;春溫乃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的急性外感熱病,主要表現為裏熱外發,以初起即出現裏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徵,具有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的發病特點,在病變過程中極易出現斑疹、驚厥、昏迷等情況。
飲食調養有講究
春季,萬物復甦,天地生機處處,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漸趨勃發,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身體質及實際情況,選擇能夠協調平衡體內陰陽氣血、顧護人體陽氣的膳食,宜適量進食蔥、薑等辛甘發散之品以助春陽。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食物,並攝取充足的水分,以增強抵抗力。另外,葷素配搭須保證營養充分;吃好早餐,飲食定時而適量。主食上須適當搭配粗糧和雜糧,如玉米、麥片和豌豆等;不宜過量進食酸澀收斂的食物,以免妨礙體內陽氣順勢在春天的舒展升發。老年人或脾胃素來虛弱者可選食大棗、山藥、薏苡仁、蜂蜜等健脾食材,少食油膩、生冷、難消化的食物。
部分單方、驗方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可起防治作用,例如,麻疹屬邪毒閉肺者,可酌情選用蒲公英、大青葉各煎煮成濃縮液,定時飲用;麻疹收沒期屬陰津耗傷者,可酌情選用鮮蘆根、鮮白茅根、鮮石斛煎湯代茶飲用;丹痧屬邪侵肺衛者,可酌情選用大青葉、板藍根、土牛膝,水煎服用;另外,若丹痧屬毒熾氣營者,可酌情選用紫草、車前草,水煎服用。水痘屬邪傷肺衛者,可酌情選用金銀花、甘草,水煎服用;而水痘屬毒熾氣營者,可酌情選用蠟梅花、連翹、金銀花、菊花、赤芍、紫花地丁、板藍根、蟬蛻、甘草、黃連,水煎服用。中成藥方面,板藍根沖劑可用於風痧邪犯肺衛證;而小柴胡沖劑可用於痄腮邪犯少陽證。上述防治流行病的單方、驗方與中成藥,須在醫師建議下辨證運用。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須盡快求診。
預防春季常見病,當從自身做起,首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並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應立刻洗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洗最少二十秒。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停止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也要避免與孕婦和抵抗力弱的人士接觸,以免傳播疾病;倘若出現持續發燒、胃口欠佳、嘔吐或嗜睡等病徵,應及早求診。事實上,諮詢醫師有助了解病情,患病後宜遵從醫師的建議進行針刺、艾灸、拔罐及內服中藥等治療方案,以紓緩病徵,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