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我有師焉」,誠然。在一個小範圍的座談中,一位年輕人闡述了她的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她是這樣敘述的,爺爺是個倔脾氣,每次身體不適,總要自己扛着,不願給子女造成麻煩。還記得,那年正月初七,爺爺壽辰,買了他最愛吃的鮮奶蛋糕,卻一口未吃,才知是身體不適,但大家怎麼勸他都不肯去醫院,直接被父親硬生生背去了醫院。每個人家裏可能都有這麼一個固執的角色,也許是父親、母親、妻子、丈夫……與其不知所措,不如直接「硬來」,帶去看病,防微杜漸。記得《後漢書.丁鴻列傳》中記載:東漢和帝即位時僅十四歲,由於年幼無能,便由竇太后執政,部分大權落入竇太后的兄弟竇憲手中。他們為所欲為,密謀篡權。司徒丁鴻見到這種情況,便上書和帝,建議趁竇氏兄弟權勢尚不大時,早加制止,以防後患。他在奏章裏說:「『杜漸防萌』則凶妖可滅。任何事情,在萌芽時容易制止,等到其發展壯大後再去消除,則十分困難。」和帝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任命他為太尉兼衛尉,同時罷掉竇憲的官。竇憲兄弟情知罪責難逃,都自殺了,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宮廷政變。
在醫學上,防微杜漸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會變得比較棘手。《內經》還生動地比喻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因此,中醫提出「上工治未病」,防微杜漸,預防為主。
我感嘆道:「古人說的好,『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養生、治病也應該如此,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