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藥食同源/榮汝成

時間:2018-03-16 03:16:10來源:大公網

  大地回春,天氣漸漸變暖。而年過半百的我,卻昏昏欲睡,只與古舊的書為伍,電影電視早已多年不看了,與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漸行漸遠。

  然而,同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對話,讓我這個衰敗不堪的人與世界又近了許多。朋友女兒問我:「叔叔應該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吧?我已經追到第三季了。」我饒有興趣地回答:「叔叔沒看過,能否給我講講?」她聲情並茂地說:「很值得一看,第三季中介紹了中國人用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來保健養生,並製作出各種養生佳餚,守護着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比如:用南燭葉做烏米飯,可以補益脾腎,烏髮駐顏;棗泥山藥糕可以健脾益腎;艾葉豆腐可以祛暑除濕等。」我讚嘆道:「真是不錯,用這樣的形式來傳播和弘揚我們的藥食文化非常有意義。」

  其實,「藥食同源」的思想最早源於《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老祖宗最初嘗百草的過程本來就是尋找食物的過程,發現了有些東西能治病,且藥性比較顯著,就歸到藥裏去了。中藥與食物的淵源、根源是相通的,也可以說許多食物即藥物,兩者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古代醫學家將中醫的「四性」、「五味」原理用到食物之中,認為食物也有「四性」和「五味」。比如:粳米、赤小豆、烏梅、核桃、杏仁、花椒、桂皮、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中醫治療首重預防,而預防之道在於遵循自然治療的原則。因此食療是一種非常好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但是在選擇食材時,應先了解自身狀況,「對症下藥」,否則,就失去了食療的意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