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師生難免相似/鄧寶劍

時間:2018-03-15 03:16:01來源:大公網

  歷來學書法而有成的,都走了一條入古而出新的道路。追摹古代經典而不是步趨當代書家,幾乎成為書界的共識。好的書法教師其實並不贊成學生摹仿自己的字,而總是希望學生迫近古帖,進而寫出自己的風格。唐代書家李邕曾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自是肺腑之言。

  一些當代的書法作品,一望而知作者是哪個老師門下的,因為這些作品深深地打上了老師的烙印。很久以前,我便從心底質疑:「這樣的教學是合理的嗎?」

  後來,我也進入大學的書法專業任教。年長日久,我對書法教學從陌生變得熟悉。有一天,我拿着一名碩士研究生的作品給朋友看,並頗為得意地說:「怎麼樣,寫得不錯吧?」朋友說:「太像你的字了。」他的話讓我陡然一驚,如冷水澆背,我似乎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讓我不解的是,我從來沒有鼓勵學生學我的字。更為不解的是,學生像我的字,我居然長時間沒有覺察。通過反思,我對這種現象有了更多的理解。

  相信大多數老師並不鼓勵學生學自己的字,可是如果學生的字像自己,也確實很難及時地指出。因為,老師對自己的風格並不是那麼敏感的。一個書法家能夠清晰地分辨蘇、黃、米、蔡的不同,甚至能夠清晰地分辨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不同,但是對於自己的風格和古人有何種不同,往往不甚了然。吳冠中先生說「風格是作者的背影」,確然如此。既然這樣,學生的作品裏有了老師風格的基因,老師不僅難以指出,而且還常常報以讚賞的態度呢,因為在他眼裏,如此方能更好地迫近古人。

  學生也往往不是有意地摹仿老師的字,但在耳濡目染之下,便容易不知不覺地向老師的風格靠近。老師指點學生,主要通過言說和示範。言說是為了啟發學生理解範本,但是也容易讓學生囿於老師的理解結構。示範以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技法,但是也容易讓學生受到教師藝術個性的影響。

  親身經歷,方知甘苦。從師而不為所囿,誠屬不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