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加快拓電子帳戶迎數碼時代/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黃艷斐

時間:2018-03-15 03:15:51來源:大公網

  中國央行3月5日發布《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商業銀行要把握銀行卡支付和電子支付運行的特點,轉變帳戶體系發展思路,加快拓展銀行電子帳戶功能,為線上經營轉型構築發展基礎。

  一、2017年中國支付體系運行特點

  2017年支付業務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銀行卡支付和電子支付呈現以下特點:

  「去銀行卡化」逐步顯現。2017年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66.93億張,較上年少增1.13億張。推斷是由於個人銀行帳戶分類制度改革推動所致,政策規定一個客戶在同一家銀行只允許開立一個Ⅰ類戶,已在同一家銀行開設的多個帳戶,要求銀行核實帳戶的真實合理性,引導個人歸併多餘帳戶,或撤併降級為Ⅱ、Ⅲ類戶,繼而直接導致銀行卡開卡量縮減。此外,在消費水準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銀行卡筆均消費金額卻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2017年銀行卡筆均消費金額為1171.24元,同比下降20.54%,2016年銀行卡筆均消費金額則較2015年下降22.17%。可以看出,在支付工具選擇多樣化下,消費者正逐步降低對銀行卡支付的依賴度程度。

  「支付去現金」趨勢持續發展。2017年電子和網路支付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移動支付業務375.52億筆,金額202.9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06%和28.80%;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路支付業務92867.47億筆,金額143.2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95%和44.32%。此外,2017年ATM機具數量較上年少增2.11萬台。綜合反映出,電子支付在提高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現金使用風險等優勢上逐步獲得認可,接受度和使用頻率增加。同時,央行在今年1月發文推動Ⅱ、Ⅲ類戶成為個人辦理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等小額消費繳費業務的主要管道,電子帳戶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二、支付運行變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在支付體系「去銀行卡化」和「支付去現金」的變革特點下,商業銀行的帳戶管理和獲客方式正面臨挑戰。

  傳統帳戶發展思路亟待升級。傳統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基本建立在「帳戶思維」之上,銀行考核普遍強調開戶數、開卡數。隨着銀行發卡量的減少,基於借記卡規模的工本費、年費、小額帳戶管理費等銀行卡收入也相應減少,且個人帳戶分類制度改革實施帶動的銀行卡屬地化割裂特徵也逐步消失,轉帳匯款、異地跨行等手續費大幅縮減。這迫使商業銀行在傳統發卡攬客的行業發展模式迎來洗牌之際,更加積極地提升帳戶綜合服務能力和用卡環境品質。

  客戶「離櫃化」改變獲客方式。受到電子支付發展的影響,商業銀行網點到店客戶數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銀行網點覆蓋廣的優勢逐漸弱化,加劇了客戶經理「等客上門」的獲客難度。電子帳戶更加便捷、低門檻的非現場開戶方式,也打破了銀行間獲客壁壘,銀行業務拓展不再受制於本行持卡客戶,線上獲客競爭愈加激烈。但受制於銀行所掌握的生活場景有限,許多掌握場景的互聯網平台也在逐步將業務範圍滲透至金融領域,直接限制了銀行線上流量的增長,銀行如何在線上獲得客戶成為發展瓶頸。

  三、商業銀行發展電子帳戶的思路

  從發展趨勢看,隨着多元化非現金支付方式的推廣使用,繳費、結算、理財將向電子管道大量分流,未來銀行新增帳戶體系將由線下主導變為線上主導,拓展電子帳戶功能將成為銀行增強獲客和經營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是積極引導客戶開立電子帳戶。根據個人銀行帳戶分類改革內容,Ⅰ類戶是「全功能」帳戶,Ⅱ、Ⅲ類戶是在已有Ⅰ類帳戶基礎上增設的兩類功能逐級遞減的虛擬電子帳戶。電子管道開立的Ⅱ類戶通過綁定開戶申請人他行同名的Ⅰ類戶進行身份認證,支持該類戶與其綁定的同名Ⅰ類戶進行資金劃轉,銀行帳戶間的出入金通道由封閉運行轉為相對開放。商業銀行應看到Ⅱ類戶在啟動銀行網路金融業務和挖轉他行客戶方面的潛力,一方面積極探索「一鍵開戶」服務模式,引導客戶開立和使用Ⅱ類電子帳戶。另一方面「因戶施策」做好客戶分類管理,結合客戶在銀行的金融屬性差異,建立差異化行銷服務體系以及各管道協同的經營策略。

  二是按照互聯網思維拓展電子帳戶功能。在移動支付小額化、高頻化發展趨勢下,商業銀行要通過場景找到客戶、借助支付連接客戶、利用電子帳戶承接客戶。按照互聯網思維,把Ⅱ、Ⅲ類電子帳戶發展為既對內打通存、貸、匯、理財、結算等各項服務,又要能對外相容外部場景服務,直聯合作帳戶,形成具有包括金融功能在內,集成一束功能的開放、通用帳戶。

  三是構築電子帳戶線上獲客場景。電子帳戶獲客需要場景構建,在自身場景構建能力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以跨界合作為突破口,移動互聯網的各個平台都應該成為銀行的接入入口,通過共用平台生活服務場景,對接平台投資場景,將互聯品平台的客戶批量導流至銀行體系內,再通過互聯網產品促進交叉銷售和深度經營。

  (文章僅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供職單位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