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千年古佛 劫後餘生─北魏石佛造像/郭京寧 文、圖

時間:2018-03-14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圖一:北魏石佛造像

  兩千餘年來,自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與其他文化不斷融合,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首都博物館四層的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廳,熙熙攘攘的觀眾會在顯要的位置看到一尊高大的石佛(圖一)。它雕造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四九九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柔和的燈光照射之下,它散發出莊嚴、慈祥的光芒。這是北京現存年代最久、最大的佛教石像。除了價值高外,說到這件文物,居然還離不開一樁盜竊案。

  二米高千年古佛

  石佛的主佛是一尊釋迦牟尼佛。他軀體健壯,氣勢雄闊,法相莊嚴,神態恬靜,袈裟飄灑,跣足站立,頭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具有北魏太和時期的鮮明特點。

  這尊造像高二點二米,由一整塊花崗岩鐫刻而成,雕工精細,技法嫻熟,線條流暢。佛頭頂為螺形髮簪,面部豐滿、端莊、含蓄,雙耳垂肩(圖二)。頭部環繞着十二尊小座佛(圖三)。身後為舟形大背光,背光上分層刻有忍冬紋、火焰紋和三十一尊歌舞伎(圖四、五),造型生動,形態逼真。背光後面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圖六),下面是造像題記和捐資人名(圖七)。

  造像上還塗了紅、綠色的天然顏料,雖歷經千年,仍色彩如故,實令人驚嘆。造像題記上寫的是:「太和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閻惠端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也就是說,這尊造像是一個叫閻惠端的人為皇帝太皇太后製作的。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號,太和二十三年即四九九年。孝文帝是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他將都城從大同遷到洛陽,對民族的融合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而這座佛像的主人正是孝文帝的祖母、公元四七六年被尊為太皇太后的馮太后。也正是這個原因,更顯出這座佛像的珍貴。

  馮太后出身於北燕皇族,有人說,她是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女人,甚至稱之為「千古第一后」。她曾經兩度臨朝聽政,以個人智慧實現了兩代皇帝的順利交接,是當時的實際統治者。馮太后掌權的二十多年,正處於北魏承上啟下的時期,正是由於她指導獻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進行大量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改革,才使得北魏的國力達到鼎盛。這一系列改革,史稱「太和改制」。

  這位吳倩蓮曾經在《北魏馮太后》中飾演過的馮太后,在政治上無疑是個鐵娘子,但在日常瑣事上卻是仁慈和善。有一次,她身體不舒服,服用庵閭子(一種中草藥),主事的醫生卻稀裏糊塗地端上一碗米粥。更糟的是,由於粗心,他竟然沒有發現粥中竟有一隻數寸長的蝘蜓(類似壁虎的爬行動物,俗稱石龍子)。馮太后正待張嘴吃時,用湯匙輕輕一攪挑了出來。一旁服侍的孝文帝見狀大怒,狠狠地將那醫生大罵了一通,並準備處以嚴刑。馮太后卻笑着擺擺手,把早已嚇得體如篩糠的醫生釋放了。孝文帝對此感觸很深,很多年後,他也沒有忘記。

  馮太后和孝文帝這祖孫二人推行的改革,承前啟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均田制成為北朝、隋、唐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土地思想。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是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進祖國統一的深謀遠慮之舉;是促進民族大融合,實現民族大團結的琴瑟和諧之舉,為南北朝轉入隋唐大一統時代奠定了基礎。南朝的陳慶之出使北魏首都洛陽後曾嘆:「在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馮太后的老公文成帝重佛,大同雲岡石窟就是他令高僧大舉開鑿的。後來繼位的獻文帝和孝文帝也實行崇佛政策,建造了蜚聲中外的少林寺和洛陽龍門石窟。北魏石佛建造的孝文帝期間,正是希臘藝術和印度佛教文化混合而成的健陀羅石刻藝術傳入中國並形成的高潮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融合了東西方藝術之精華的代表作,而北魏石佛的藝術成就,也堪與雲岡和龍門石窟的造像相媲美。

  盜竊案名震京城

  石佛是何時發現的?清光緒六年(一八七五年),一個叫張雲翼的人,在北京城裏永定門一帶發現了它。因為彌足珍貴,故而光緒皇帝命人把它從京南寶華寺運往西山海淀區車耳營村供奉,並在當地修建了石佛殿。當時石佛兩翼還裝飾有翅膀,被工人們在抬運過程中碰掉了,只留下四個長方形的穴槽。

  之所以選中車耳營,是因為那裏是妙峰山的古香道。妙峰山廟會在明清及民國時期,是京城最盛的廟會之一。因此,車耳營自古人文氣息厚重,佛道寺觀林立,碑碣石刻遍布。

  光緒帝不僅給石佛找了好地方安頓,還欽點了一戶原本住在城內的人家也搬到車耳營去義務看護。這一看,就是一百多年。其忠義,不亞於明、清兩代佘氏家族看護袁崇煥墓。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石佛殿因年久失修坍塌後,這家人又與朋友出資,共同為石佛修建了一座亭子。為了敬佛和避免因移動傷到石佛,他們保持石佛原地不動,在佛像四周小心施工。石亭風格中西合璧,亭身是中式碑亭,尖頂則仿西歐特點。

  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八日,石佛與故宮、頤和園等三十六處文物古蹟一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可就是這尊著名的「北魏太和造像」,竟然還發生過一次名震京城的盜竊案。

  從一九九六年起,車耳營村被納入了海淀區鳳凰嶺自然風景區,石佛也成了景區內著名的人文景觀。鳳凰嶺位於海淀區西北部山區,這裏山巒平緩蜿蜒、林木叢密。

  護佛後人至此已是第四代。石佛也保佑着他們一家,在這潔淨秀美的山村過着平靜安逸的日子。偶有人來拜佛,不是文物部門的,就是去妙峰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很少有人知道小山村裏還藏着一件頂級文物。然而他們未曾想到,一九九八年的三月,災難已悄然降臨。電視台為了宣傳當地旅遊,播了一期介紹石佛的電視節目。村子附近有很多採石場,一群農民在這裏打工。其中一位看到電視後,興奮得睡不着覺,第二天就偷偷跑到現場踩點。混在人群裏的他,因為心裏有鬼,瞪着一雙賊眼把石佛上上下下看了個遍,唯獨不敢看石佛的眼睛。回去後,他夥同幾個老鄉,對這尊幾乎是不設防的國寶下手了。

  當天,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他們從河北租了一輛客貨兩用車,帶着撬棍、木製手推車等工具星夜開往北京。夜裏兩點多時,他們將車停在車耳營村口,一人守車其他人悄悄來到石佛前。因為怕遭報應,幾個人先跪倒磕頭,然後開始了偷盜行為。一噸多的石佛剛被撬出須彌座,因為沒有扶穩,就轟然倒下摔成五塊。這聲巨響,引起狗吠聲四起。幾個人嚇得魂飛魄散,急忙丟下撬棍,將佛像碎塊用手推車拉到村外裝上汽車,發瘋似地往河北逃跑。這座雕刻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年)的佛像,就這樣被肢解出京,被盜時恰好差一年滿一千五百歲。

  跑到河北農村後,他們又狡詐地將佛像碎塊倒在一輛拖拉機上,上面蓋滿沙子,最終拉到村中,埋入一位犯罪分子家的後院。就在他們幾個以為萬事大吉,開始做發財美夢時,法網已經悄悄張開。第二天早上,守佛人的妻子像往常一樣,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打掃自家屋後二十多米的石亭。當她來到石亭時,發現門被打開,裏面的石佛也不見蹤影,亭子裏只剩下了蓮花石座。她驚得癱倒在地,然後丟下笤帚和簸箕就往回跑,趕緊和丈夫一起報警。當警員和文物部門的領導趕來時,她幾乎泣不成聲。

  劫後餘生重新定名

  石佛被盜傳開後,甚至引來一波當地的旅遊熱。收看了電視節目,還沒來得及一睹石佛真容的,以及得知小山村藏着大寶貝的好奇者紛紛去村裏尋訪,去的人甚至比石佛被盜前還多。

  這起案件轟動京城,被列為當年北京市公安局頭號專案。領導批示盡最大努力破案,追回石像!偵查人員走訪數千人,調查了近百名可疑人員和幾百輛車,最後將懷疑重點鎖定了河北某縣。為防止石佛流失海外,天津、大連、秦皇島等港口都加大了海關檢查力度。

  同時,警方立刻趕赴當地,大造聲勢,使其不敢輕易出手。警員們扮成買石像的商人,在當地的交易市場尋找佛像的蛛絲馬跡,並深入做古舊石雕買賣的大戶中了解情況。馬上,當地從事石雕生意的人都知道,北京警方來人要找大佛。

  三個月的震懾後,警方認為,可以放蛇出洞了。他們大造輿論:北京來找佛的人耗不起時間了,已經走了。實際上,他們的工作由明轉暗。終於,到了九月份,得到有人要以十萬元的價格出手一尊破碎的石佛像的線索後,九月二十九日,警方將犯罪分子一舉抓獲,同時起獲了佛像。當天,警方就帶着破碎的佛像從河北勝利返京。經歷劫難的釋迦牟尼佛像,又回到北京,並由專家進行修復。

  石佛被追回後,車耳營全村三百多人聯名寫信給政府,希望石佛能重歸故里。在期盼中,車耳營人自知村裏的安保、交通、旅遊接待等能力,與石佛保護不匹配,於是動手建設村子,使得車耳營越變越美麗,很快躍升為北京新農村試點,接着又進入「首都文明村」行列,並被評為北京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開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北魏石佛以嶄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如今,它成為首都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之一。

  因為石佛的主尊兩側分別有一尊合掌恭立的脅侍菩薩(圖八、九),所以文物專家給這尊石佛重新定名為:石雕釋迦牟尼佛與二脅侍菩薩雕像。傷痕被修復後的北魏石佛,愈加滄桑厚重,彷彿以自身的經歷在禱告平安、幸福、美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