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呂壽琨── 抽象.尋禪/鄧海超

時間:2018-03-13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呂壽琨,攝於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香港藝術節聯展」,一九六○年/作者供圖

  「我不是因為知道有抽象派,然後就去寫抽象。我本於中國畫道精神,求個人絕對自由的表現。」

──呂壽琨

  在近代中國畫壇上,香港水墨畫家呂壽琨(一九一九─一九七五)是一位舉足輕重人物,他在革新國畫方面起着重大貢獻,啟動「香港新水墨畫運動」,並培育了一批日後活躍於香港藝壇新水墨畫家的先導者,將中國水墨畫帶向新層次,其在畫史上的定位,應該得到重新確認。

  當我們對其畢生創作歷程和作品細加研究,便會發覺他雖然力倡新水墨畫,但對傳統探索從未間斷,也在來港後受到香港山水風景的感染,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創作了大量寫生山水,以至後來轉向半抽象、抽象而創立獨樹一幟的「禪畫」繪畫新風。他畢生的藝術道路可說是「傳統」、「寫生」、「抽象.禪畫」三軌並行,締造了「香港新水墨」新貌,比對大陸和台灣水墨畫的發展,更居風氣之先。

  呂壽琨生於廣州,父親是知名畫家呂燦銘(一八九二─一九六三)。自幼得其薰陶,亦與多位傳統畫家如趙浩公(一八八一─一九四六)、盧振寰(一八八七─一九七九)、黃般若(一九○一─一九六八)等交遊,從而得窺傳統堂奧和有機會觀摩古代諸家畫蹟。他對歷代名家的筆墨技巧有深刻認識和掌握,如香港藝術館藏「東昇圖」(一九四八),深得宋代畫院工筆重彩禽鳥動物畫的精髓,並附呂氏長題,揭載其對國畫創作、臨摹和與畫家往還的體驗,極具研究價值。該館藏的另一幀「山水卷」(一九七三)是呂氏逝世前二年所作的傳統山水精作。畫卷中山巒大江鋪排有度,樹石皴寫筆墨嚴謹,深得古代傳統山水三昧和他對各家風格的糅合融會。畫末題跋中呂氏敘述其對國畫意境的深入了解:「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此吾國性靈心畫,與西方視覺眼畫不同原理之基本。教者明道解惑,學者知其所止。畫者功同造化,明理歸真,畫道同行。」反映呂氏不但能不受傳統所囿,認知和強調「傳統是不斷創造、貫串而成的」;而「學習技法和使用技法,必須注意原則就是『法由理生、習法明理』,能知其法,即可立我一畫之法。」

  呂壽琨移居香港後,醉心於香江秀麗的山水風景和城市景觀,在寫生、寫實基礎上,以精湛筆墨技法描繪了不少香港山水、風景畫作,包括多幀以維多利亞港景觀為題材的精作,如「香江夜」(約一九六一)以水墨渲染城市暮色,並以淺絳設色點染華燈初上的情景,已具抽象化的現代精神。五十年代他開始「半抽象」的創作,以簡略的水墨造型和抽象化符記象徵香港獨有的「木屋」及「帆船」。香港藝術館藏的一幀「普照」(一九五八)以雄渾率放的筆觸呈示抽象化畫面,畫幅中央以硃砂染畫放射式的意象,有如在頓悟中靈光閃爍,反映其日後糅合道釋哲理,獨創「禪畫」的端倪。

  呂壽琨最具獨創面目和取得卓越成就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出現的「禪畫」。他對儒、釋、道三家學說了解殊深,將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自在」和佛家的「禪行頓悟」哲學三者合一,締造了意象超然物外的禪畫,而象徵道家的「夢蝶」和象徵佛家的「蓮花」以及火焰等成為禪畫中的主要元素。這些禪畫創作在六、七十年代臻至高峰,矗立香港新水墨畫的抽象新風。在一九六九年所作的「禪畫」中,他以濕筆和焦墨擦染蓮葉,塊面與書法筆觸交織無間,上以硃紅點畫有如火焰的蓮蕊,有若修禪者頓悟禪明的境界。「靜觀自在」(一九七四)是另一幀禪畫代表精作,他以排筆濃墨隨意揮灑,行筆縱恣,虛實相生,抽象化塊面和寫意結構,有若磐石大地、又如萬象行止;上升起一朵火焰,超然物外。是道是禪、象裏象外,體現了有念無念,還我自在的哲學境界。呂壽琨也創作另一種風格的「禪畫」,在水墨設色中加入其他物料,產生化學作用和半自動效果,令水色墨染自然暈化、有如天地混沌中萬物初生,本無形相的面目,靈明頓悟,無罣無礙。這些抽象化禪畫,啟現了呂氏的獨具創意的境界,也影響着一整輩的香港新水墨畫家,締造了香港水墨新路向。

  「我不能因抽象畫被稱讚而繪抽象;不能摒棄什麼,也不能固執什麼,今後也許仍要由寫生、半抽象、抽象、團團轉的繪下去,回看也是轉動。只要轉動便覺自然,只要專心於求畫,無論繪什麼也沒有關係。」呂壽琨這段自述,反映了他抽象、尋禪的藝術歷程,也是香港新水墨的精神寫照。

  (註:文中引用圖版及畫作,曾於香港藝倡畫廊「呂壽琨──水墨傳奇四十年」大展中展出,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藝倡畫廊,二○一五年,並刊於畫冊。香港藝倡畫廊及呂壽琨家族慨允引用,特此鳴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