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本色孔夫子/姜舜源 文、圖

時間:2018-03-11 03:15:30來源:大公網

  圖:圖一:南宋馬遠《孔子像》/故宮博物院藏

  入春近月,各地孔廟春祭陸續展開。想起《論語.先進》孔門弟子曾點的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字皙,故又稱曾皙,僅比孔子(圖一)小六歲,是孔子(公元前五五一至公元前四七九年)而立之年設帳授徒第一批弟子。後來其子曾參也是孔門弟子,並成為孔門高徒,《論語》裏稱其為「曾子」,受到與孔夫子幾乎相同的對待。這是因為《論語》主要是由曾點、曾參等弟子們整理的,尤其是曾參將孔子學說,完完整整傳授給孔子的嫡孫孔伋(字子思),子思的門人又將孔子學說傳授給孟子。曾參因而是「孔孟之道」形成過程中承先啟後的人。

  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曾點是魯國南武城即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人。當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起與孔夫子閒談,孔夫子讓他們談談各自的志趣。子路、冉有都有志治理國家,公西華也想當個國家典禮的司儀官;只有上了年紀的曾點,希望過普通文化人的生活。他想像暮春三月,春裝更換完成,與成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自己的家鄉沂河裏,按歷史流傳的「祓禊」禮洗個澡,既洗去身上一冬的夙垢,也求得一年安康;然後在沂水之濱的祈雨壇「舞雩」上縱聲高歌,盡情娛樂之後哼着小曲回家。「祓禊」禮到漢初演化為上巳節,晉朝王羲之《蘭亭序》記載上巳節文人雅聚,「曲水流觴」吟詩聯句的事跡。後來有俏皮話詰難讀書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成人、童子各多少?答案是:成人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合共七十二人。

  由於歷史久遠,歷史資料本來難以恢復孔子的完整形象。而孔子學說在漢武帝之後成為統治者的思想理論基礎,歷代統治者尊孔,人們各取所需塑造孔子,對其解釋逐步「上綱上線」,又使得孔子本人及其思想去歷史真實漸行漸遠。實際上,《論語》所記主要是孔子講學時的言行及與弟子們互動情形,基本上屬於原始記錄,從中仍可透視出有血有肉的孔夫子。司馬遷著《史記.孔子世家》,以偉大教育家為其立傳:「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稱「孔夫子」,是最符合他一生功業的。

  人格魅力,三年無改

  為人師表,靠的不是權威、勢力,而是人格魅力、知識力量。令孔門弟子最難忘的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他沒有後世的「師道尊嚴」(《禮記.學記》),與學生們平等相處,循循善誘,教給他們豐富的文化知識,又傳授他們作人的行為規範,弟子們想不好好學習,都欲罷不能。漢初司馬遷著《史記》時,儒家學說統治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孔子並未被神聖化,但司馬遷通過讀其書,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特別是到魯國實地考察,看到孔子廟堂裏,他老人家周遊列國乘用的車服,教學使用的禮器;又目睹遠近的讀書人,自發到孔子故居觀摩學習。自己不禁徘徊留戀,久久不願離去。由此認識到:天下從君王到有權有勢的人,他們在世時炙手可熱,人去之後都很快無聲無息。而孔子身為布衣,十多代之後仍活在人們心中,其思想學說為學者們繼承效法。於是發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的感慨,表示自己雖然無法親身追隨孔夫子學習,卻心慕神往,「心嚮往之」。(《史記.孔子世家.太史公曰》)

  就這樣,孔夫子直到逝世,也未成權傾一時、炙手可熱的大人物。但死後發生的事情,讓人看到孔夫子的非凡魅力。這不是後來統治者樹立起的光輝形象。

  首先,長期追隨他的弟子們,安葬老師之後久久不肯離去,自覺遵循老師生前教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紛紛為老師守墓三年。眾弟子們還帶來各自家鄉的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以盡孝道。傳說其中最忠誠的弟子子貢即端木賜,悲痛欲絕,泣之以血,一支哀杖已不能支撐他的軀體,只能雙手各持一支。孔子棺木入土後,子貢手拄的兩支哀杖,已深深扎進土裏拔不出來。各位師兄弟守孝三年離去後,子貢在老師墓旁草廬裏又守了三年。守墓期間,兩支入土的哀杖生根發芽成活了。此樹似柳非柳,似槐非槐,十分罕見。子貢聯想到周公廟前的「模」樹,結合老師高風亮節、博學善教,就把此樹命名為「楷」樹。楷、模二樹,成為孔子和孔子仰慕的周公的化身,被賦予文化意蘊,稱為「萬世楷模」。柳樹靠插條方法繁殖,至今如此。所以這個故事是符合事實的。「子貢手植楷」在清代康熙年間遭雷火焚毀,人們將其枯乾形象刻在石碑上留念,並建「楷亭」保護殘留的樹根。這棵楷樹分蘖的後代,一直綿延不絕,其中一棵宋楷至今生機盎然。

  夫子學問,數仞宮牆

  其次,在老師逝世後,弟子們更加推崇他的學問和風範。說明孔子是真才實學,且富有感召力。孔門弟子中,身為殷商故地衛國人的子貢,是當時下海營商最成功的知識分子,成為孔門首富。司馬遷《史記》為商界精英作傳的「貨殖列傳」,將其位列第二。後代商人標榜「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信經商為「端木遺風」,均出自子貢。此君營商發財後,不忘孔門子弟「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的門風,轉而從政,孔子逝世後他做到魯國、衛國宰相,「位極人臣」時,就少不了逢迎拍馬的。

  其中魯國大夫叔孫(複姓)武叔在朝廷上對同僚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貢告訴大家說:「就好比是院牆,我家的院牆也就是齊肩高,家中財富一覽無餘。我們老師那是數仞高的宮牆,您如果不得其門而入,那根本看不見裏面廟堂富麗堂皇,文臣武將濟濟一堂。可是說實在的,有幾人能得其門而入,甚至登堂入室?您這種看法正說明不理解我們老師啊!」(《論語.子張》)後代「入室弟子」、「堂奧」,均出此處。周代八尺為仞,一尺約合今二十三厘米。數仞,以最大九仞計,七十二仞約合今天十四米,與古代城牆實際高度差不多。可見孔門弟子對老師評價是實事求是的。明清知識分子嫌「數仞宮牆」不夠高,加碼為「萬仞宮牆」,題寫在曲阜縣城通往城中孔廟的南門上(圖二)。

  既然子貢大人敬酒不吃吃罰酒,叔孫武叔乾脆誹謗孔子(「叔孫武叔毀仲尼」),連帶着也就貶低了這位學生。子貢回應說:「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人們還可以超越過去;我們老師德比日月,是無法超越的。有人要自絕於日月,那又何損日月的光輝呢!」

  這時,另一位同僚陳子禽插話了:「子貢大人,過謙啦!」子貢正好意猶未盡,說:「我們孔夫子真是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能夠順着梯子爬上去一樣。他老人家若是生正逢時,得邦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就會實現理想社會,教導百姓立所當立,引導百姓前進方向,讓來者安居樂業,讓社會活動和諧安寧。我們老師活着是光榮的,如今他老人家逝世了,留給我們無盡哀傷啊!」「生榮死哀」從此成為對逝者的最高肯定。這些評價是最原始的,沒有後世的溢美之詞,所以可信。

  理想主義變現實主義

  春秋末期的孔子,與一百四十年後戰國末期誕生的偉大詩人屈原(公元前三四○至公元前二七八年),分別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實際上孔子年輕時不乏理想追求,是一生磨礪和學習思考,最終面對現實。後人往往把《論語》視作一部固態的經典。其實細繹其中所記孔子言行,明顯分處不同年齡段,起碼從而立之年設帳授徒到去世,而且從中可以發現其思想發展變化的軌跡(圖三)。例如《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顯然是七十到七十二歲逝世前的兩年間,對一生感受的回顧。而有些話則出自較年輕時。例如《衛靈公》篇:「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顏淵所問是如何治理國家,孔子所答是理想的生活:

  第一句是政治理想,說希望生活在夏代,因為那時相當於堯舜禹「三代之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大同書》),政治上實行民主選舉,社會上講究誠信、和睦相處,像他這樣德才兼備的賢人得志。第二句是「追車族」行話,希望乘坐殷朝的豪車。輅,豪車。第三句是服裝界行話,說穿戴周朝的冠服,好比今天說法國、意大利名牌服裝。第四句是音樂享受,而且是如同今天維也納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那樣級別的演出。顏淵(公元前五二一至公元前四八一年)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時,孔子四十五歲。此時孔子雖已「不惑」之年,但還未至「知天命」,有時還想入非非。以上說法頗像從前年輕人開玩笑的理想生活:「娶日本妻子,僱中國廚子,找法國情人,住美國房子,坐德國汽車,穿意大利服裝。」孔子年輕時也是理想主義者,是性情中人,也愛吃喝玩樂。像《鄉黨》篇記錄而立之年前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割不正不食」,「色惡(變顏色)不食,臭(氣味)惡(變氣味)不食」,頗為講究。

  集古大成,融會貫通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思想解放時期,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筆者認為,孔子學說的誕生有兩大原因。一在於孔子能夠集他之前歷史文化大成,二在於他既學又思,能夠融會貫通。簡單說就是聰明。這兩者加在一起,後世稱讚他「大成、至聖」是有道理的。

  《論語.子張》記錄衛國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沒失傳,還留在人間。其中賢能的人了解其根本,普通人了解其末節。我們老師遍訪先賢遺學,轉益多師,終於集大成了。」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在《論語》所記孔子言行思想裏,可以明顯看到《周易》、《尚書》等孔子時代之前的科學思想。比如《尚書.堯典》,帝堯命夔管理音樂,教育貴族子弟:「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還有「溫恭允塞」,即溫和恭敬、和顏悅色;《詩.商頌.那》也稱讚古君子「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子貢在《論語.學而》指出,孔夫子就繼承了這些優良傳統,「溫、良、恭、儉、讓」。《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論語》裏多次記載孔子以此要求學生和當時人。

  孔夫子是老師,與一般為人師者不同的是,他不但能集大成,還能展開天才性創造。他總結治學經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筆者體會尤深。一個學有所成的學者,一般都會在治學量的積累至一定程度時,總結以往所學所思,實現認識的飛躍。這就是「融會貫通」的昇華過程。有些朋友一直孜孜不倦地學習,但「學而不思」,經常一頭霧水,總未融會貫通,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而在焦躁的時下,更多的學界同仁忙於「開講」、搵錢,但「台上三分鐘」需要「台下十年功」,「思而不學」,最終慘澹收場。可見孔夫子提供給人們的不但是世界觀,還有方法論。

  經過兩千多年滄海桑田,孔夫子的遺物如今已經一件不存,只有安葬他的陵墓,千百年來供人憑弔。孔子陵墓位於山東曲阜城北一點五公里的「孔林」(圖四、圖五、圖六)裏。孔子逝世後,他的弟子們把他安葬在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並無高土隆起墳丘。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墓築高,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着孔子地位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至今佔地三千多畝,周圍垣牆長達七點二五公里,牆高三米多,厚約五米。居中的孔子墓,東西三十米,南北二十八米,高五米。國務院於一九六一年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四年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圖七)。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