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字」相殘殺/蓬 山

時間:2018-03-10 03:15:55來源:大公網

  自古就有「筆能殺人」之說,當然是指筆下的文章,氣勢磅礴、喝退兵馬的檄文有之,惡言攻訐、逼人絕路的謗文亦有之。文章用字講求凝練,若使用不當,囉嗦拖遝,也會有害人性命的風險,不過就是氣死或笑死。

  清末王之春《椒生隨筆》有一則《而字》記載:「昔聞一試卷,文多『而』字,房考批雲: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陳丈問雲曰:『而』字如釘鈀,然用之當,則為犁地土鬆而秧插矣;用之不當,則為擊人迎頭一鈀,未有不致死者。此論最妙。」這「鈀」就是天蓬元帥肩上的兵器,以此為喻真是形象至極。若拿着釘鈀亂揮一氣,文章怎麼不血肉模糊?

  「而」字是漢語的常用字。有玩笑說古代小學生開蒙最先學哪個字?就是「而」字。因為《論語》的開篇就是《學而》。與「而」字並列一線的還有其他一些字,所謂「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他們就像廚房中的油鹽醬醋,是寫文章必不可少的佐料。然而這些字若用不好,其殺傷力一樣不亞於兵器,登時就讓語言文字支離破碎,不忍卒睹。

  《鏡花緣》中有好些諷刺的章節,如生性鄙吝、一毛不拔的毛民國,道貌岸然、奸詐虛偽的兩面國。而淑士國就盛產咬文嚼字,全國上下充斥假斯文的酸腐之氣。該書作者李汝珍乃是借此譏諷清朝社會的虛文浮禮、無謂清談。

  在淑士國,主人公林之洋三人進了一個酒館,酒保先上來行禮問道:「莫非飲酒乎?抑用菜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旁邊一位老儒更是一口氣用了五十四個「之」字:「……倘鬧急之,我惟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麼了之!」

  這「乎」字和「之」字,也與十八般兵器中的金鈎、鋼刀差不多了,幸好未遇到釘鈀「而」,否則「字」相殘殺起來,真將皮開肉綻,體無完膚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