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電影還欠什麼/田 力

時間:2018-03-08 03:15:35來源:大公網

  內地電影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全國擁有九千多家戲院,銀幕總數近五萬一千張,全球最多;去年賣座冠軍電影《戰狼Ⅱ》票房56.8億(人民幣,下同),世界排行57位。今年二月份票房98.9億,比2017年增加了40億(65%),僅年初一收入是12.72億,盡是破紀錄的數字。在這個形勢下,一些有心人苦口婆心道出中國電影的不足,無論中肯與否都值得討論。

  華語電影「走出去」(行銷海外)多數不成功,論者認為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不及印度片及韓國片,更不用說美國片了。先不談這立論是否正確,美國片暢銷全球是常識,印度寶里活歷史悠久,韓國是上世紀80年代銳意發展電影業,而中國電影重新起步只有十多年,可說是電影的「第三世界」國家,海外營銷贏不了別人很合理。要留意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成為美國電影以至韓國及印度電影「走出去」的一大目標,而且一些美國片在中國的票房高於本土,在商言商,人民幣和美元都是錢,這點慣做交易的片商非常清楚。為了中國市場,外國片商願意改劇本改卡士,這方面的影響力是論者們沒有提及的。

  電影包括製作、營銷和發行,一般論者認為中國電影業跟美國水平相差很遠。其實這是一個沒意義的比較,因為現時華語電影目標市場是內地,拍的電影以內地觀眾口味為本,甚至香港或台灣等華人社群口味也未必兼顧,所以國際營銷和發行規模不會大,這是「目標觀眾」的不同。唯一可比較的是製作水平,製作水平的比較跟製作成本是掛鈎的。一般來說,我們的成本跟美國電影相差頗遠。最近大賣的《紅海行動》製作費5億人民幣,有美國同業看了後估計成本是2億美元(約12億6000萬人民幣),這例子應可讓讀者深思。

  另一個最常見的意見是,中國電影在本土特色挖掘和弘揚方面還不足夠。這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評論,因為沒有客觀標準。但近期的幾部電影如《芳華》、《妖貓傳》和《紅海行動》都令筆者眼前一亮,導演手法與製作水平絕不失禮,令人興奮。至於要抓好題材寫好劇本、演得好、拍得好才會受外國觀眾欣賞的說法,似乎太抽象。我們必須承認,對外國觀眾口味未能充分掌握,但電影業不可停下來,也不應捨近圖遠,發展的步伐是一步一腳印,不能過急,也急不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