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民俗文化收集研究的迫切性/張 茅

時間:2018-03-04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 資料圖片

  中國的民間習俗、風土人情、大小傳統節慶,統稱民俗文化,農曆新年是最為盛大,大年三十謝灶、初一開年拜祖先、籌謝天官賜福、初二家親友互相拜年派利是,初三赤口、拜車公,初四開年,初七人日,十五元宵,慶賀活動伸延半個多月。

  香港的大小傳統習俗一直在民間留存,有些成為一年一度的社會活動,漁民天后誕、大坑舞火龍、端午節本地及國際龍舟賽、中秋花燈賞月、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新界村民盆菜盛會,以至魯班誕等,但在民俗學研究方面,包括文字記錄、編寫本地的民俗各類、出版民俗文化書籍,卻未成系統,仍待學者、民俗文化業餘愛好者、各業的專業者多做工作,包括口述記錄。

  內地對此正急起直追,以彌補過去半世紀各種原因造成的失缺,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著名民俗學家段寶林牽頭,在全國範圍調查及記錄民間風俗,深入到大小鄉村,承擔編寫《中華民俗大全》庫書,完稿成書的已有廣東、廣西、雲南三本。

  民俗文化經幾千年累積,形成豐富的中華文化底蘊,前人早已認識「五方之民」各有不同風俗習慣,有披髮紋身的、穿獸皮及羽毛的、吃生肉的、吃肉飲奶不吃穀粒的;穿的、住的、吃的、用的,各有自己的審美習慣。新界客家吃盆菜,珠三角水鄉最會吃魚,吃禾蟲。

  民俗文化也有涉及迷信與科學的關係,台灣和雲南山中有千年老樹,成為樹神;新界有一株,不上千年,村民視作神而參拜。拜樹神你說迷信嗎?村民認為樹神庇護山林的樹木,保存他們生活環境,抵擋風雨,帶來獵物,樹木為他們生長果食,生病給他們天然藥物。村民崇拜神樹,敬重樹木,不輕易砍伐,保持山林自然生態,氣候濕潤,水分充沛,牢固山坡,成為森林的保護者,今日的環保綠色先鋒,避免了大砍樹林,把森林變為光禿禿的土地。這能說迷信落後嗎?拜神樹是先民生活經驗總結,深層次的民俗文化。

  銅鑼灣大坑一年一度中秋舞火龍,吸引外國遊客觀光,刊於旅游手冊,成為本港旅遊業的賣點。火龍為什麼用草紮作,為什麼龍身插滿香支,不插滿玫瑰花?為什麼是舞火龍,不舞香花玫瑰龍?原由是那一年,銅鑼灣大坑村還是小荒村,發生瘟疫,出現死亡,村民惶惶,有村中智者想到用香火及硫磺治疾。龍是吉祥物,動員村民在附近山頭找一種草,就地取材,紮作成龍,燃點香支,插滿龍身,稱為火龍,敲鑼打鼓,舞起火龍,穿大街橫巷,經過家家戶戶門前,並撒硫磺,全村煙火及硫磺四散,氣味濃烈。舞火龍過後,村民逐漸病愈,驅走瘟疫,此後村民大眾一心,年年舉辦舞火龍。大坑火龍,是香港重要民俗文化。

  民俗學的研究,大概有以下的體例:方言、環境、人口、壽命、氣候、地理、物產、食品、生產、節日、信仰、名人、重要歷史事件等等。屬精神民俗的,內容包括宗教、禁忌、風水、圖騰、巫術、算命、問米;油麻地榕樹頭以往不少占卜算命風水檔,這門職業變化有它的社會歷史。社群民俗則包括家庭、社區、宗族、氏族、部落、人際、國家;新界廖姓、鄧姓、侯姓、溫姓、文姓有自己文化歷史記錄社族組織狀。禮儀民俗包括出生習俗,如吃薑醋、送紅雞蛋、擺滿月酒、祠堂掛花燈,新界猶存。其他壽禮、婚禮、喪禮、各種交際禮儀,列為禮儀民俗。

  本港民俗文化與上層文化的關係長期不平衡,政府政策及文化機構,向來以上層文化為主,投放大量人力物質和經濟資助,相對的民俗文化資助嚴重不足,政府可資助某音樂或現代舞蹈團體,卻未必資助大坑舞火龍或舞獅會。一些有心人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感到焦急,認為時不予我,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新生的東西快速出現,各種現代化的大潮湧至,衝擊固有文化習俗,傳統民俗為新民俗代替。傳統的結婚風俗,有「上頭」、下跪、斟茶等禮儀,據說在內地這一套已不存在,澳門尚有,但罕見。本港婚禮儀式新人在「結婚進行曲」中穿過賓客步上舞台,交換戒指,親吻,切蛋糕,現場播放新人的生活照片和拍拖照片,與昔日的禮儀完全不同。隨着老一代人離世,一些民風習俗失傳,失傳一件少一件,失傳十件少十件,一步一步的消失,我們的文化底蘊像受蠶食,逐漸收縮。強大的民族文化由幾千年的民俗文化聚積起來,傳承與保護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時的調查、探訪、記錄、研究,看來是現世紀急切做的民族大事。

  民俗學與民俗實錄,是超歷史範疇,可供現代文學、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創作所用。香港昔日的轎夫、苦力、人力車、梳頭婆、媒人婆、媽姐,均可盡入民俗學體例,記錄不同時代人的社會活動。這不僅是記錄了歷史,也是現代文學、電影、戲劇、小說、繪畫等文化藝術創作借鑒及可用之材,提供古為今用的資源,豐富現代藝術創作內容。

  香港整理、研究、記錄及編寫本地民俗史,是歷史使命,起着大中華根基同長、文化同宗的凝聚力,在歷史的長路上風雨攜手,榮辱與共。有關方面應投放資源,倡導本地民俗學的研究工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