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約周末去看梅花。可惜因故不能成行,好生鬱悶。為自己開解,到古詩詞中尋「梅影」。
古往今來,借吟詠梅花的傲骨和高潔來言志抒情的文人騷客眾多。最有名的莫過於陸游,他詠梅詩詞有上百首之多,其中《卜算子.詠梅》更是被人千古傳唱:「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借梅花自明心跡,抒發懷抱。
詠梅詩數量能與陸游比肩的還有元代散曲家馮子振,著有《梅花百詠》一卷。相傳,有一次馮子振在觀摩着名書畫家趙孟頫畫梅時,頓生靈感,詩興大發,一夜之間寫了《憶梅》、《夢梅》、《友梅》等一百首,馮子振「一夕梅花得百篇」的故事傳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後來他將《梅花百詠》送給高僧中鋒賞鑒,中鋒感受良深,也乘興唱和一百首詠梅詩。趙孟頫得知後將他們兩人的唱和刻印傳世,題為《百梅雙詠》。可惜馮子振的《梅花百詠》僅為少數人賞讀,流傳不廣,少為人知。
與陸游的孤芳自賞不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反其意而用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革命豪情與浪漫主義情懷滿溢字裏行間。
不記得我是什麼時候讀到元代趙顯宏的《晝夜樂.冬》:「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水面上流將去了。覷絕似落英無消耗,似那人水遠山遙,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見他來到!」只讀一遍,便為「風送梅花過小橋」一句驚艷。沒想到,「歲寒三友」之一的梅花,竟然還會有這般旖旎風姿。
再讀寫梅花的詩詞,才發現,梅花除了孤高之外的另一種雅致。鄭板橋畫梅,詩曰:「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更不用說林和靖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清麗脫俗。詩詞歌賦,託物言志,可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記得立春日,有兩個朋友不約而同都畫了老梅,龍幹虬枝,曲折粗獷,生機盎然,盡顯梅的風骨。這種雅事,應該源自古老的越國贈梅風俗,借梅花寄予春天的問候,「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梅」,梅花是春天送給知己的上佳禮物。不過據說梅開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清高的梅花,被人在五朵花瓣裏寄寓了對俗世生活最美好的祝願,一時間有了些許塵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