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國際青年中樂節壓軸匯演終場謝幕的場景
香港國際青年中樂節是香港中樂團花了多年時間籌辦的活動,從二○一七年九月開始,中樂節的四項活動便接踵舉行,包括首項活動,把重新編寫過的多首中樂樂譜上載到網站及手機平台,供學校中樂團免費下載練習;第二項是舉辦「中樂快拍40S」數碼錄像短片比賽;然後是第三項為外地青少年中樂團與本地學界中樂團(合共四十三隊)提供交流平台,及到香港各區巡迴演出(合共三十六場),可以說,在過去近半年來,這群來自海內外多個不同國家地區,先後超過一千名的青年人,藉着將中國民族音樂帶到香港各區演出,從而更凝聚起難能可貴的友誼。為此,第四項活動「香港國際青年中樂節壓軸匯演」,就更在音樂的合作上,呈現出共樂樂的卓越成果。
輕快流暢節奏鮮明
安排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壓軸匯演的兩場,節目不同,二月三日首場由新加坡的鼎藝團和台灣新竹青年國樂團各演半場,奈何當晚分身乏術,錯失欣賞兩個具有專業實力的年輕中樂團的表演,也就只能聽了翌晚的第二場演出。
這場「壓軸中的壓軸」音樂會,由香港青少年中樂團十多位樂手組成吹打樂組先奏《淘金令》開場,再由八人小組演奏《啦呱》,熱烈歡快的吹打樂很快便將音樂會氣氛搞熱。接着馬來西亞的大樂樂創意音樂工作室則是一個由胡琴、琵琶、中阮、揚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笛子及中音笙等樂器組成的十六人合奏組,是室內樂形式有如絲竹樂般的團隊,演奏了三首由趙俊毅編曲的樂曲,第一首維吾爾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輕快流暢,還加上樂手的叫喊聲,兩分鐘左右的音樂已很有表現力。接着則是林綉潔充滿柔情,風格細膩的《回憶》,正好與前曲及接着演奏的馬來民歌《Rosa Sayang》(感覺愛)那種鮮明節奏和獨特色彩,構成鮮明對照。
上半場最後出場的是新加坡吉豐華樂團,聯同本港的香港愛樂民樂團組成四十多人的陣容演出兩首作品,由陳彥聰指揮黃志耀的《我行我素》(香港首演)很有特色,由雙嗩吶(吳偉鴻、黃琡媖)和樂隊演奏,以深沉的聲音開始,兩支嗩吶一先一後加入,有時相互對話,有時與樂隊追逐,再加上五位打擊樂手的「推波助瀾」,十分鐘左右的音樂充滿色彩變化。接着由沈文友指揮他自己所寫,同是首次在香港演出,演奏時間亦相若的《薌韻》,取材於俗稱歌仔戲的福建薌劇,音調亦很有特色。
交響效果呼之欲出
下半場由香港中樂團和來自五個國家和地區(香港、台灣、廈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三十二個團隊組成三百五十人的聯合中樂團演奏的四首樂曲,才是這場閉幕音樂會的「主菜」。香港中樂團的樂手亦改穿中樂節的T恤制服和牛仔褲,在閻惠昌指揮下,首先由在舞台上的一百五十人陣容的聯合樂團,演奏曾葉發特別為這次中樂節創作的《如歌》,再奏彭修文《太平山下不夜城》。前曲採用中樂節主題旋律來發展,並加入廣東音樂元素,很有節日氣氛,不斷堆疊,最後形成澎湃高潮,過程自然而動人。至於不時在香港演出的彭修文為香港所寫的《不夜城》,則將柔和愉悅的情緒與強奏形成的激情相互穿插,發揮了大型民族樂團的交響化效果。
接着結合在舞台左右及後面,佔據了樓座九區觀眾席,聯同舞台上的樂手,組成三百五十人的陣容,演奏了伍卓賢的《唐響》和黃貽鈞的《花好月圓》(彭修文編曲)。長達二十分鐘的《唐響》,從樂手的吶喊聲開始,以《月兒高》的變奏旋律音調,帶出古雅的唐代古風,再進入加進爵士樂元素的現代色彩。這次演出最大不同的是安排四位少年樂手於末段尾聲時從走道入口加入,帶出台上樂手與觀眾同唱簡單歌詞,寓意世界大同的結尾樂音,以祥和寬宏的氣氛結束全曲。
在這種昇華般的氣氛後,全體樂手接着演奏簡短的《花好月圓》,便有如「加奏」樂曲一樣。一曲奏畢,音樂廳內噴灑出閃耀奪目的金色薄片,亦為這項結合了八個地區和國家(香港、台灣、深圳、澳門、佛山、廈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合共五十三個團隊超過一千人參與的大型國際性青年中樂活動的閉幕,繪畫出最後一個美麗熱鬧的畫面,台上台下都期待來日再會。
(圖片由hkco提供)
下期「藝壇動靜」三月十八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