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湯艾加、王豐鈴報道:對於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對文化界增加了多項撥款,業界反應良好。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振基認為,今次預算案對文化藝術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除了預留二百億元改善和增設文化設施之外,還有多項增加撥款的建議,他認為,加重對文化的資助,是明智之舉。香港大會堂設施漸舊,翻新舞台和後台,更適應現今演出需求。除了硬件改善和增設,他亦建議,政府可加大培養藝術觀眾,通過優惠戲票和藝術培訓,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觀看演出和參觀藝團,從小培養對文化藝術的興趣。
推廣非遺助文化認同
對於財政預算中「撥款3億元,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遺」,非遺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建議的撥款對於非遺的傳承和推展,是非常及時的支持,體現政府在香港的文化認同、中國傳統文化與香港未來文化發展的關係方面做出重要決定。
鄭培凱強調,「非遺」是香港文化中最為本土、牽涉到港人文化依歸的議題:「中國文化一脈相承,只不過各地有自己的特色,香港非遺與內地很多地區的非遺項目關係密切。」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表示歡迎財政預算案增撥資源藝團作多元發展。增加的撥款,有助開拓更多巡演的機會,拓闊觀眾群及與國際藝團合作的空間。劇團一直努力爭取公帑以外的社會資源,若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可放寬計劃的配對條件,對劇團確實起了鼓舞作用。
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崔德煒對於新年度財政預算案資助藝團到其他地方表演、交流表示認同:「這次撥款能促進香港九大團和各中小型藝術團體、藝術家到境外作表演、交流,推動本地藝術發展,令香港藝術登上國際舞台。」
中英劇團總經理張可堅歡迎政府增加對整體文化藝術的撥款,但在表演藝術上,除了硬件配套外,軟件的發展亦不容忽視,希望政府針對性地分配資源在軟件配套上,改善藝術從業員的薪酬待遇,並提供有利進修的條件,讓新晉業界人才安心地留在行業內持續發展。
冀政府創造共享空間
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兼劇團經理林英傑:獲得增撥資助,可以令藝團作更長遠的策劃,有更多時間製作優質的節目及活動。但中小藝團每年演出僅三千至四千名觀眾,很難獲得贊助商支持,更需要政府資助。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副主任林國偉表示,資助藝團走進大灣區肯定是好事。中小藝團的需求不只是表演空間,更重要是擁有屬於他們的辦公和綵排空間。中小藝團缺少與大企業連接的藝術管理人才,較難獲得資助,政府應加強人才培育計劃,設立相應鼓勵措施,讓商企更願意資助藝術。
對於新年度創意智優計劃撥款再注資10億元,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系主任林綺妮表示,業界很歡迎這項撥款落實,通過香港設計中心推行多項培訓青年人和扶助初創企業,可讓更多學生租到相對便宜的工作室,獲取最新營商資訊和赴海外見識的機會,亦有助於他們走上專業之路。
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說,預算案提出未來五年向該會增撥4000萬元,即每年約800萬元左右,以支持藝術節的本地創作和演出。此舉令人十分鼓舞,因為香港藝術節除了帶來世界級的藝術家,也堅持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創作及展示才華的平台,並積極開拓本地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家互動切磋、文化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