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緬懷文化巨人饒公/單霽翔

時間:2018-02-28 03:15:59來源:大公網

  圖:為饒宗頤教授頒發故宮研究院榮譽顧問聘書。左起:林鄭月娥、饒宗頤、單霽翔

  饒宗頤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今日在香港舉行。此時此刻,也讓我想起多年來每次見到饒公的情景,特別是他那剛勁有力的握手,使我感受到自強不息的力量。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內地與香港之間文化交流不斷增加,使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香港,接觸香港各界人士。雖然在此之前,曾經有兩次機會訪問香港。但是真正第一次的香港文化之旅,是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應香港發展局邀請赴港參加「保育與發展—中國視野」文物保育國際研討會,同時代表國家文物局與香港民政事務局簽署《關於深化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協議書》,也在此行得以拜訪仰慕已久的饒宗頤教授,獲得當面請教的機會。

  為圖書館題「汲引室」

  我首先訪問了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聆聽饒公的學術見解。其間還參觀了學術館的藏書室,得知他在二○○三年秋天,已把自己全部藏書四萬餘冊,包括珍貴的古籍善本及書畫作品,捐贈給香港大學,化私為公,扶掖後輩。座談時饒公溫厚儒雅,謙和敦厚,雖然年齡差距較大,但是有一見如故的感受,談話過程非常愉悅。饒公送給我《饒宗頤二十一世紀學術文集》,我也將幾本專著呈上求教。他高興地拿出為我寫好的一幅書法。但是我至今沒有勇氣把這件書法作品掛起來,因為上面寫的4個字是「識古通今」,對於我來說,這既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也感受到他對後學的鼓勵。這四個大字也一直激勵我要更加勤奮地治學和做事。那次拜訪饒公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感悟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饒公的題詞也一直成為我不懈追求的目標。

  就在那次見面的兩個月後,我離開國家文物局崗位,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二○一二年初,我整理出七千多冊藏書,開始在京郊房山籌辦鄉村圖書館──賈島圖書館,希望鄉村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潛心讀書,多下苦功,日後成長為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材。這座鄉村圖書館的建設,得到全國勞動模範田雄先生的幫助,也得到故宮博物院張忠培、鄭欣淼兩位老院長和不少專家學者的支持。鄭欣淼先生專門從賈島的詩「朝來重汲引,依舊得清冷。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中,擇取「汲引」二字為圖書館的藏書室命名。此時想起饒公慷慨捐贈全部圖書支持社會教育的義舉,我冒昧地請他為藏書室題字,很快饒公就寫下了蒼勁渾厚的「汲引室」三個大字。二○一二年四月,賈島圖書館正式開館,藏書室大門上方饒公的題字格外醒目,激勵我們要將這座鄉村圖書館越辦越好。二○一二年六月我再次訪問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時,饒公高興地向賈島圖書館捐贈了他的著作,並在所捐贈圖書上鄭重題字「汲引室惠存」。

  十件作品捐獻故宮

  那次訪問香港還有一個重要活動,參加「饒宗頤文化館」落成典禮。饒宗頤文化館坐落於九龍青山道,其前身是荔枝角醫院,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作為香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首批項目,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間進行了精心的維修保護和細緻的活化設計,不僅使這組歷史建築群所包含的特色元素得到保存,而且使原有建築風貌得以恢復,展現出歷史建築物的文化意義。將這組歷史建築闢為「饒宗頤文化館」,表達了香港特區政府對一代國學大師饒公的尊崇。

  那天饒公格外高興,在來賓的祝賀聲中走上講台,手握一把大毛筆,寓意薪火相傳。如今這個融合自然環境和歷史傳承的文化園地,肩負起促進中華文化交流、服務大眾的使命,可以提供多用途廳、課室、綜藝小劇場、資源中心、靜心堂等設施,成為展示饒公學術和藝術成就的殿堂,也成為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們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平台。

  為了表示感謝,二○一三年七月我再次赴香港訪問時,向饒公呈上了圖書捐贈證書,感謝他對在農村地區創辦民辦圖書館給予的熱情鼓勵。饒公特意邀請我們和他家人共進午餐,席間詳細詢問了故宮博物院事業發展近況和學術研究成果。饒公與故宮博物院有着深厚情誼。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為香港學者舉辦個人展覽,盛況空前。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體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古代文物為主。為了延續文物藏品序列,「為未來保存今天」,二○○六年故宮博物院召開藏品徵集工作會議,達成了「對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現當代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也應該注意徵集,不斷補充、完善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體系,但必須從嚴掌握」的共識,並將其明確寫入《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此次饒公將《瘦馬圖》、《印度恆河憶寫》、《荷花六連屏》、《東坡佛印談禪圖》等十件藝術作品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故宮研究院榮譽顧問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日,是一個可喜可賀的日子。在慶祝饒公百歲壽辰之際,「香江藝韻—饒宗頤教授百歲學藝展」在香港隆重開幕。學貫中西的饒公,精深處做學問,筆墨中見精神,這次展覽是對其學術、藝術的綜合展示。此時饒公離開輪椅,微笑站立參加展覽剪綵。我在發言時感慨,同為炎黃子孫,同為當世中國人,我們有太多的理由為擁有饒公這樣的曠世奇才而自豪和驕傲。置身於饒公的學術和藝術著作之中,就像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能明顯地感受到什麼叫做中國文化,什麼叫做民族精神,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凝聚在會場上這位和藹可親的百歲壽星身上。

  饒公是世界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在學術和藝術上成就非凡,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巨大。他學藝兼修,橫跨中西,從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七十多年,涉獵的學術領域,廣博而又精深,在考古學、甲骨文、金石簡帛、敦煌學、詩詞書畫等領域均有卓越建樹。鑒於饒公對中華傳統文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和對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的影響,故宮研究院決定授予饒公「故宮研究院榮譽顧問」,這是故宮研究院授予此榮譽的唯一學者。二○一五年十二月三日,在董建華先生、梁振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的見證下,我代表故宮博物院向饒公頒發了「故宮研究院榮譽顧問」證書。

  人們說饒公是位很難複製的天才學者,為何難以複製,在於他是「當今集學術和藝術於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精於中國的書畫史,精於中國的藝術史,學藝兼美。他的書法植根於古文字,自有風骨,境界高尚,因他對甲骨、簡帛、金文的熟識,使他的學術精神自然而然流露在筆端,很好地貫注到書法藝術之中,真草隸篆皆得心應手,同時隨心隨意,風格多樣,寫出自成一格的「饒體」。他的繪畫秉承中國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充滿風雅和韻味,重於開創新境,不拘一法,無論是山水畫寫生還是人物白描,均是由心源中流出,更有自成風格的創作。特別是在晚年,饒公的創作更加勤奮,而且畫風不斷有所變化,不懈探索,不懈創造。

  《百福是荷》祝福香江

  我多次參加饒公的書畫展覽,每次在展廳裏,都能看到人們欣賞佳作時發自內心的讚譽。只有親眼看過饒公的書法繪畫,才能了解其中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文化情懷。事實上,饒公是在書畫自己的人格精神、書畫自己的心情、書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饒公曾說過,從事藝術創作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不要跟別人比畫面絢爛,要跟別人比的是學養,國學底蘊,學養才是繪畫造詣高低的基礎。我也和很多人一樣,特別喜愛饒公的荷花。他一世愛荷,其筆墨丹青也常以荷入題,運用各種技法來描寫荷花,不論是水墨,還是設色,均以厚重拙樸的線條表現荷花精神。他筆下的荷花高潔俊逸,既善且美,畫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神韻,故有「饒荷」之譽。

  饒公畢其一生,都在為築牢中華民族精神而努力。抗戰時期,為了拒絕日本侵略者和漢奸的拉攏,他冒死逃難、顛沛流離,體現出中國文人的風骨和氣節。饒公長居香港,努力為香港回歸祖國以及香港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饒公心情澎湃,他說「那天,我的心情也很激動啊,香港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更專門創作了國畫《百福是荷》以示慶祝,荷花包含了他對香港的祝福。去年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饒公再次以「吉慶蓮蓮」的蓮花慶賀回歸,足見其深厚的愛國情懷。

  饒公一生清淡,兩袖清風,但是對內地捐資、捐書、捐畫、捐文物,數量已難以統計,對促進內地的學術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二○○八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已屆九旬高齡的饒公心繫災區同胞,書寫「大愛無疆」,籌款賑災。饒公早已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但是對築牢民族精神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也讓他對一些社會現象充滿憂慮。他曾尖銳地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已不是科學或物質的問題了,近年我們這方面突飛猛進,物質生活甚至已有過猶不及的態勢,有些人開始價值觀混亂或扭曲了。」這些憂慮體現出他心憂天下、對國家、民族的深情大愛。

  儒生本質 釋道情懷

  饒公看起來並不健壯,但是每次和他握手時,可以感覺到他的筋骨特別有力,整個身體經絡氣息特別通暢。這應該與他愛飲茶有關,每天從早到晚,茶總是伴隨着他的讀書時光。他說:「咖啡是刺激性的東西,屬於衝動文化。茶是冷靜的,理性的,屬於和的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講究一個『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內心安定,才能實現心「定」。饒公擁有「儒生本質,釋道情懷」,謙和儒雅而堅毅。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他解釋說,「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國人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自在心」就是在不朽中,找到自己的「自在」。因此,他總是沉浸在學問裏,在遼闊無垠的學海之中「得大自在」,在自己的天地裏,清淨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

  饒公胸襟寬闊,性情中人,活動並不局限於書齋,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足跡遍五洲。饒公永不服老精神最為可貴,他講,「文史學者沒有退休,六十歲開始才是黃金時期,四十歲都只是小朋友」。年近百歲,本可閒適,但他並沒有忘記肩上的重擔,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奔走呼籲。幾年前,饒公曾告訴我們,他要在一百歲時去法國舉辦展覽,並看望友人。大家都為此捏了一把汗。沒想到他真的實現了諾言。二○一七年六月二十七日,他居然不遠萬里前往法國巴黎,參加「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開幕儀式。同行者講「那次飛行了上十個小時,所有人都覺得他會吃不消,沒有想到饒老一點事都沒有。」

  我有幸在過去十多年間,於不同場合得到饒公親自教誨。這是一次次奇妙的享受,不但看到他銀眉鶴髮、清瘦矍鑠、思維敏捷,而且領略他的博通視野、豐富學養、人格魅力,獲益良多。在這些難得機會中,對饒公的學識、貢獻,以及人格精神也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每每都能感受到他灑脫自在的文人風骨,不改初心的治學風範,真誠勉勵後學的文化情懷,更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擔當。二○一二年六月我出席了在上海舉辦的「海上因緣—饒宗頤教授上海書畫展」開幕式,展覽十分成功,各界人士前來祝賀,在主辦方的歡迎晚宴上,一張合影照片讓我印象深刻,即姚明先生和饒公的合影,反差很大。一位是為國爭光的高大魁梧的世界冠軍,一位是身材矮小溫文儒雅的饒公。但是我看到的分明是兩位巨人,同樣自強不息,同樣精神強大。饒公也是為國爭光的世界冠軍,是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的文化巨人。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圖片由周高亮攝;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