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涼薄與躁火/耶 生

時間:2018-02-27 03:16:12來源:大公網

  新春期間,在一次飯局,聽到這樣的說話:「我認為政府不應該為車禍而取消煙花匯演。香港七百五十萬人,只是死了十九個,又不是名人,只是普通市民。十九個是什麼數目?十九人在立法會連通過法案的法定人數也不足夠呀,香港是國際都會,況且花車巡遊不也繼續舉行嗎?說花車巡遊是國際項目,煙花匯演也是國際項目,很多外國人專程來香港看煙花,影響的人數必定多過十九人。」

  這番話並不令人高興,我的腦海立即浮出兩個字:「涼薄」。沒有其他字眼更確切形容我對他的感覺。當時我立即反駁:「如果用你這個方法去算,不如把歷史上所有天災人禍的死亡數字,都跟地球總人口七十億來比吧,那麼,一切都是小數目了,都不值去紀念了。這樣想可以嗎?不可以吧。大埔這次車禍,要問的是,十九人死的交通意外,在香港是罕見,還是常見?我們是否希望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是罕見,如果不希望再發生,那就是災難,哀悼的不只是這十九個人,而是哀悼這個城市,發生了一件不想發生的事。」

  那人再沒有聲張。其他同枱吃飯的,都不斷點頭,以示支持。其實,對於車禍的哀悼,政府已經盡量做到平衡。看少一場煙花,你和我和他,都沒有很實質的損失。外國人知道緣由,更會覺得這個城市充滿人情味。唯一讓人詬病的,就是燒毀煙花時讓人覺得浪費。我覺得還好,煙花反正都是這樣放,分別是有人看和沒人看。但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例如延期,或把煙花賣甚至送給其他城市,相信會照顧得更全面。

  這樣的車禍,一場也嫌太多。巴士公司做了一系列措施補救,但這次其實不是制度問題,不是司機太累睡着,而是很個別的人禍。(當然,藉這次事故去解決制度問題,順水推舟,也無不可。)但真正要解決的是,這個城市的人,為什麼變得如此躁火?大車禍罕見,但之前的漫罵、對罵,卻隨處可見,因為一時意氣而攪出人命,也不是第一單。

  躁火加涼薄,城市要進步,必先除二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