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陶藝家李慧嫻舉辦「學而時習之」個人作品展 大公報記者李亞清攝
【大公報訊】記者李亞清報道:香港陶藝家李慧嫻「學而時習之」個人作品展即日至四月二日在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展覽廳舉行,展出十三組陶塑,包括藝術家在日本陶藝之鄉信樂町燒製的最新作品,引領觀眾感悟陶藝的魅力。
大膽創新 緊扣香港
李慧嫻日前在展場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投身陶藝及設計教育事業的她,年輕時創作漫畫,後逐漸鍾情於陶土。三十餘載,她在陶藝作品中作出大膽的創新,揉和對陶土物料的研究,創作出體態豐滿的人物陶塑,如《陶塑胖子族群》,備受觀眾喜愛,更與香港文化環環相扣,對本地觀眾而言甚有親切感。
是次展覽的一部分便是這些肥潤而富有動態的陶偶,呈現雜耍、茶餐廳及茶餐廳員工的形象,觀眾可以從這裏回顧李慧嫻較早期的作品。李慧嫻說:「我很喜愛茶餐廳,甚至有時一天去兩次,進店還沒講話,老闆就已知道我要什麼。」她更在展場一隅仿製茶餐廳場景,並搭配菜單及陶瓷「厚多士」,十分詼諧。
展場後方另有一空間,名為「蜃畫廊」,牆上是滿目琳琅的樓盤廣告,中間區域呈現作品《我們的城市》。李慧嫻透過作品表達對香港社會及居住環境的關注,並解釋道:「其中一組陶瓷大廈,色調多變,表面呈現的紅色,恍如市民把儲蓄花在住屋上的血汗。」
二○一六年,李慧嫻前往名列日本六大古窰之一的滋賀縣信樂町,參加當地「陶藝之森」主辦的藝術家留駐計劃。在三個月的時間裏,她遠離熟悉的地方,專注於不同物料,創作出一系列有關當時生活體驗的作品,同時也發展出另一類的陶藝製作技巧。
陶藝受其物料陶土和窰燒技術的影響很大,陶土在不同地方亦有不同的表現。甫到埗,李慧嫻就被領去黏土廠買材料,那裏陶泥的種類繁多,有不同顏色、粗幼、燒成溫度等。她選了些「黑御影」黏土,然而,相較於以往創作時使用的含沙量高的黏土,其泥質細膩、承重力弱,不好定型。經過耐心的嘗試,她終於掌握方法,首次以「黑御影」黏土製成《守護者》與《人來瘋》,兩組作品相映成趣。
柴燒陶板 戀戀不捨
「除了那兒的朋友和生活,最戀戀不捨的是柴燒。」李慧嫻說。作品《陶書》由一百多個陶板組成,外形儼如一個個小冊子、小皮包,顏色層次豐富,形態各異。這是李慧嫻最滿意的一組作品,她笑道:「燒的過程好正!每一塊陶板都是獨一無二的,由燒製時不同的火、風等因素決定。」那種不能預知和不穩定的柴窰效果,最令她欣喜。
除了做陶,李慧嫻也好買書。展場內特別設置的「淘書角」擺放着她從家中搬來的五百多本書,包括設計、陶藝、建築等藝術門類。李慧嫻解釋,之所以設置該角,是為與場地環境呼應,亦想將藝術帶入更多學生的生活。大家既可以看,亦可以「淘」:若喜歡,在展期最後一周,可以帶一兩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