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避遊戲,在坊間流行了一陣子,我卻在近日才機緣巧合試玩,我試了初級版,第一個密室的解謎是要猜出一個開鎖碼,提示一:K=11;E=5;Y=25;提示二:14-5-15。那麼,開鎖碼是多少呢?
密碼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紀,就是著名的「斯巴達密碼棒」:加密者會將一條羊皮條,捲在一枝棍棒之上,然後加密者不會沿着羊皮條氹氹轉的(即圓周)寫上文字,而是沿着棍棒的長度,寫字在羊皮上,寫好後,解下的羊皮條就是一段含意不明的文字。當這羊皮條交到解密者手上,解密者必須要有跟加密者一樣直徑的棍棒,將羊皮條重新捲於其上而解碼,橫向的讀出內文。試想,若羊皮條置在不同直徑的棍棒上,橫向拼出的文字就會有不同的錯位,而密文就不能給解碼了。
斯巴達密碼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軍事密碼器,密碼技術後來的發展,也是軍事史的側寫,然而,當密碼遇上文藝,卻又甚有玩味。
在文學史上,莎士比亞的「真正身份」一直是不少人眼中的謎團,有人堅持那個連自己名字都會拼錯的鄉下人就是莎翁本尊,也有人認為莎士比亞是由伊麗莎白女王所組的賢士團之筆名,但也有一說是莎翁就是近代密碼術之父、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
長話短說,支持培根就是莎翁的密碼專家,在莎翁喜劇《愛的徒勞》第五幕第一場中找到一個奇怪的長單字「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他們確信這是密碼,並運用變位詞解密法,譯成「Hiludi F. Baconis nati tuti orbi」的拉丁文,意思是「這些劇作是F.培根所做,流傳於世之物。」很有趣吧?而更有趣的是,另一組持相反意見的密碼專家,運用同一種解密術,竟然將此字解密成「去吧,F.培根,莎士比亞將登場表演」。
說迴文首的密碼,其實就是基本的替代密碼與變位法,即K=11;E=5;Y=25代表字母在二十六個字母的順序數,因此14-5-15就是N-E-O,變位後就是O-N-E,而開鎖碼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