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毛俊輝(左一)在排練現場指導演員排戲 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傳統粵劇與現代人之間是否存在鴻溝?今次香港藝術節,毛俊輝執導唐滌生晚期作品《百花亭贈劍》,拉近粵劇與普通觀眾距離。粵劇《百花亭贈劍》為第四十六屆香港藝術節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將於三月二日至四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上演。
「粵劇是我兒時開始就喜歡上的表演藝術。」《百花亭贈劍》改編及導演毛俊輝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自己雖非梨園人,卻希望用現代劇場呈現中國戲曲美學。今次,他與一眾香港演藝學院的粵劇新秀並非想在劇情上進行改編,而是嘗試用貼近現代人審美趣味的新方式創作、排練這齣何非凡、吳君麗的戲寶《百花亭贈劍》,為未來粵劇發展做進一步探索。
用「導演制」重新排練
《百花亭贈劍》是唐滌生一九五八年為麗聲劇團編寫的佳構劇,取材自崑劇「百花贈劍」折子戲,講述安西王久存背叛之心,朝廷遂命鄒化龍及江六雲混入王府窺探訊息,六雲中計誤闖禁苑,百花亭是百花公主寢宮之地,不許男兒進入,違者斬之,豈料公主愛六雲才氣豐儀,一見鍾情,贈劍訂姻緣……
毛俊輝坦言,整部《百花亭贈劍》最吸引他的地方是何非凡經典唱段「贈劍」,「劇本上半場精彩絕倫,然而下半場的鋪排,特別是結尾處理簡單,所有人打過、鬧過,突然間就轉為大團圓局面,欠缺說服力。重新編排時,倘若按照傳統粵劇手法演繹,一般觀眾未必可全盤接受,而我的目標是打造人人都可以欣賞的粵劇,故而嘗試用『現代劇場的架構』排演這部粵劇。」
現代劇場的核心是「導演制」,台前幕後配合導演演繹,有嚴格分工:「傳統戲曲中,大老倌是舞台主導,他們創造所有東西,帶領一班人演繹。而現代觀眾並不只滿足場面熱鬧,他們更希望從中有所啟發,故而十分注重劇本邏輯性。因此在排演時,我們主要探討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延展主題,以現代人視角重新審視唐滌生筆下百花公主與江六雲贈劍訂姻緣的愛情糾葛,並改動結局。」
劇情融入現代思維
雖然《百花亭贈劍》是何非凡、吳君麗的戲寶,毛俊輝並不要求演員們刻意模仿:「如此,有形而無神。我會要求他們多聽這齣戲的唱片,而非一味照搬。」
以往廣東大戲都要演出四小時,而是次《百花亭贈劍》以兩個半小時為演出目標,在傳統程式化表演之外進行改變,「譬如並非每一段唸白都搭配鑼鼓,演員也可依照戲劇情境偶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除卻用現代劇場思路重新解構戲曲劇本,毛俊輝亦在演員服裝上發揮巧思:「劇中服裝,無論是色調或樣式的挑選,都是按劇情、角色的需求而作出原創設計。」
「我希望這齣戲可以打破傳統戲曲與從未欣賞過粵劇的普通人之間的距離,對這班觀眾而言,他們想看的是一齣能夠接受和理解的粵劇作品,今次《百花亭贈劍》正是用現代人思維、劇場美學演出粵劇,為這門藝術拓展新觀眾。」毛俊輝在專訪尾聲感慨道。
門票已於城市售票處及快達票發售,票務查詢可電:三七六一六六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