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廣告牌殺人事件》/張 泠

時間:2018-02-20 03:15:51來源:大公網

  英國導演馬田.麥當勞(Martin McDonagh, b. 1970)在美國拍攝的《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在美國和中國都反響甚佳,也在威尼斯電影節、美國金球獎有所斬獲,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但在我看來,《廣告牌殺人事件》只能算半部好電影。前半部分觸及了美國社會很多問題,有些批評甚至可稱辛辣,包括性暴力、槍支暴力、警察暴力、警察種族歧視、宗教的偽善、恐同等。可惜後半部分愈來愈離譜,愈來愈像導演以前的電影,人物活在導演臆造的世界裏,也便消解了前半部分費力搭起的社會批判,變得跟現實關係不大,甚至成了關於「愛與和解」的知音體。沒體會過失女之痛及對女性的惡意暴力而勸告別人「不要恨,要愛,要微笑」似嫌矯情。如一位朋友調侃道:後半段全程在說,看我多厲害,編出來一個你們都想不到猜不到的故事……麥當勞很聰明,懂得如何反用劇情片套路,作為英國人又對美國社會有局外人的犀利看法。可惜終究讓位給抖機靈而非嚴肅批評。

  《廣告牌殺人事件》可取之處在於保持了導演一貫的風格化,尤其在敘事、攝影、表演、台詞等方面。麥當勞之前有一部黑色喜劇(動作)犯罪片《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2008),關於在風光甚佳的比利時中世紀古城布魯日度假的兩個殺手的愛恨情仇。影片本身似乎傳承《迷幻列車》(1996)、蓋.里奇《兩桿大煙槍》(1998)中的英式幽默和無厘頭。三位男性殺手性格古怪各異,兩位比利時女性配角則非常刻板陳腐:一是男主角性愛對象,一是孕婦,不能不依附於男性或傳統社會中所謂女性「職能」而存在。對美國人更是極盡嘲諷之能事:肥胖、喧嘩、粗魯、種族歧視;另一罪狀:刺殺英國人約翰.連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