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書法的「彎路」/鄧寶劍

時間:2018-02-15 03:16:01來源:大公網

  誰都不喜歡走彎路,到某個地方如此,學藝術也如此。

  人們學習書法,喜歡找人指點,生怕走了彎路。一旦有些經驗,看到別人下筆,也常常扼腕嘆息。我在網上見到一位少年筆性極佳,可是習氣頗重,便不禁想對他當頭棒喝,以期引入正路。

  不過,彎路也並非那麼可怕。而且,路子彎不彎,也不那麼絕對。

  回憶自己學書法的歷程,曾多次產生「今是而昨非」之感,痛感從前走了彎路,而現在入了正軌。比如,我十幾歲的時候開始迷戀書法,但只是喜歡讀帖,臨帖則淺嘗輒止,大量的時間用於「創作」。多年以後,我開始認真地臨帖,嘗到了事半功倍的滋味,於是長嘆自己很久走在彎路上。再如,我用兩年時間臨習黃庭堅的草書,後來開始學習晉唐時期的草書,竟然覺得學黃徒費年月。

  然而現在,我越來越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我大量創作而少臨帖,固然乏於古法,但畢竟熟悉了毛筆、宣紙的性能,鍛煉了自己在讀帖和創作之間進行轉換的能力。而且,這段經歷讓我越發珍視臨帖的價值。

  我雖然轉而師法晉唐草書,但是對黃庭堅的學習讓我更能看到晉唐草書的特點。而且,在不經意之間,黃庭堅草書的某些技法也會重返筆下,帶來特殊的趣味。

  經過彎路,或許能更好地找到正路。遠遠看去,彎路和正路是連在一起的,甚至,彎路本身就是正路的一部分。

  路最終是自己走出來的,辨路的能力比一時走上正路還重要。如果在每個路口都要依賴別人,我們最終可能會成為路痴。看見學生走上彎路,一個好的老師不會坐視不理,也不會喋喋不休,他會巧妙地把握指點的時機與分寸。

  儒家之道,在「執兩」而「用中」,亦即在「過」與「不及」之間求取那理想的「中」。我們都難以避免身處「過」與「不及」,然而從積極處看,這「過」與「不及」可以成為我們致取「中」道的資糧。學書的彎路與正路,道理亦如此吧。再套用一句佛門的話,迷則為彎路,覺則為階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