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戲院公餘場 一毫有交易\過來人

時間:2018-02-10 03:15:39來源:大公網

  圖:很多在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戲院,都已經被改作商場\作者供圖

  上文提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人的娛樂節目非常貧乏,除了聽收音機廣播之外,就是到戲院去消磨兩小時。因此之故,當時的戲院如雨後春筍,不單開設在市區大街小巷,就連偏遠地區如離島的坪洲、長洲等也有自己的戲院,而選映的電影除了港產粵語片和國語片之外,還有專門放映外語片的院線,片種選擇可謂非常廣泛。

  早期的戲院,部分設有舞台,如上環高陞戲院、銅鑼灣利舞台戲院、九龍普慶戲院、深水埗新舞台戲院等,皆因在戰後的香港,仍然流行粵劇演出,所以部分戲院在設計時都預留了這方面的需求。

  在六十年代初期,戲票的收費不算昂貴,而且放映場次都有不成文規定,正場放映時間都定為中午十二點半、下午兩點半、晚上七點半和晚上九點半四場,至於早上時段,會安排放映十點半早場,下午時段則安排下午五點半公餘場,這兩個特別時段放映的戲碼與正場有別,都是一些二輪和三輪戲,但勝在收費便宜,前座一毫子有交易,所以能夠吸引大批普羅大眾入場觀看。如遇上大時大節如聖誕和春節等,市民會趨向夜生活,因此部分戲院會特別加開十一點半午夜場和一點半子夜場。

  那個年代的戲院,規模都有番咁上下,但若論座位最多,則非新蒲崗的麗宮戲院莫屬,這家戲院共設有三層,座位超過二千個,可惜在八十年代已被拆卸改建為住宅;至於最豪華舒適的,則要首選銅鑼灣的碧麗宮,它首設情侶廂座,當然,票價也全港最貴。

  睇戲兼食嘢是當時的必然選擇,因此那時候的戲院門口都聚集了大批賣熟食的小販,什麼齋滷味、熱蔗、煨魷魚、爆穀、烚花生、涼果零食、汽水、雪糕等等,不一而足,每次散場之後,都滿地垃圾,要勞煩戲院員工做一輪大清潔,才能讓下一場的觀眾進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