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禤紹燦表示,寫書法只求快意和樂趣
「寫書法,不是罰抄,也非工作;它讓我心靈富足,不斷探索其中奧秘。」本地篆刻家禤紹燦如此形容書法的美妙。七十歲的他,習武多年,轉而進入銀行工作,半路拜師陳風子、馮康侯,書法篆刻逾四十年,可謂能文善武。他隨性而為,不逐名利,只求書法的快意,其首次個展「心手相師:禤紹燦書法篆刻展」,將於本月十一至十五日在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展出近百幅書法、篆刻作品,呈現他一張一弛的率性人生。\大公報記者 謝敏嫻
禤紹燦告訴記者,他作為家中唯一男丁,年少時學武改善體魄,跟隨精武館的黃漢勛師傅學螳螂拳,一學八年,師傅有意讓他接班掌門,他還學了跌打。他憶述,有一天有位小女孩來求醫,她的前臂都歪了,應該是受傷後治理不善所致的。「我就用跌打藥幫她揉,最後竟然治愈了,此時我有點後怕,如果沒治好她,那就是一輩子的傷。」禤紹燦笑稱,他的性格不適合當教拳師父,轉而加入銀行,做起行中刊物的編輯工作,又修煉起意拳。
尋藝之路因緣巧合
談及學習篆刻書法的機緣,他表示小時候便喜書法,以前很多店舖的招牌都是直接用毛筆寫上去,店主仍用毛筆寫字記帳。「那時候經常滿街臨摹那些字體,讀書時亦需修書法課,我的字寫得也算漂亮,常獲師長和家人的讚許。」禤紹燦說,銀行裏的人因此總找他抄寫報告,後來認識了陳風子老師,有次在書店看到他掛牌刻章,那時銀行工作安穩,五點準時打卡放工,想消磨時間,便心起學習篆刻之念。他坦言,學習篆刻,如果不寫字,篆刻不會有進步,便報讀黃維昌的書法班。
禤紹燦尋藝之路還有一位重要的老師—馮康侯。他笑說,拜見恩師「純屬巧合」,源自一位路人的問路。禤紹燦表示他早對馮先生的書法傾心不已,但知他已不收徒,倍感惋惜。一九七五年某日他與友人在中環逛街,一路人問他文聯莊怎走,他如實告知,後來想到文聯莊看看有什麼好買,竟再遇那路人。「他名叫陳岳欽,是從新加坡來的潮州人,他說來香港主要學幾種東西,一是製叉燒,一是造雲吞,還有學畫。」禤紹燦問他師承何處,他說畫是跟趙少昂,牡丹是跟張韶石。路人又說,他還師從馮康侯學刻印,由馮先生朋友舉薦,才可隨之學習。
後來由陳先生引薦,禤紹燦便得機會與五、六名同好與馮康侯見面,雖惜馮先生不再授徒,其兒子馮文湛計劃開班,若跟其兒子,他也可從旁協助。禤紹燦二話不說就跟着學,馮文湛因病早逝,便改為直接與馮康侯學習,當時同門,還有蔡瀾。在禤紹燦心中,馮康侯既是名師也是「明」師。「他的學理豐富生動,讓學生通理而活學,寫好字須先明白文字的造型和結構,才能感受寫書法的快感,自由創作。」他說。
沾墨一次寫30字
自二○○八年從銀行退休後,禤紹燦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閒時教學生書法,更多時間鑽研書法、篆刻。他還悟出自己的用筆之法,並即席向記者展示。他只沾墨一次,便可揮灑自如地寫出近三十字。「用筆時,需讓毛筆回彈,方可一直書寫,就像意拳,一施力,就縮回起初的狀態。」禤紹燦解釋說。
對於主題「心手相師」,他表示,書法是用筆墨、線條去表達自己的性情和學養,手心妙合無言,學拳與書法離不開一番苦練,苦練方可提高技藝,從而得心應手。禤紹燦介紹道,今次展覽是對四十多年寫書法的集結,將分為八個部分:「遊藝」、「試劍」、「朔古」、「尋章」、「玩墨」、「從心」、「十篆」及「刀筆」,作品涵蓋行楷篆草書,包括他獲「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的行草書立軸六屏、城寨公園的篆刻、以十種不同篆體寫就的五言聯、近年以不同墨色的實驗書法等。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