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防治三高中醫具優勢

時間:2018-02-05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定期量度血糖數值,是檢測三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高一詞對關注健康人士並不陌生,三高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是常見慢性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可引起血管硬化,影響心臟血管、腦血管及周邊血管,與致死致殘率高的中風病與冠心病(心臟病)息息相關。/註冊中醫師藍永豪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或會倚賴進食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高鹽分、低纖維的快餐解決三餐,加上學業和工作造成壓力,每每透過飲食減壓,卻不自覺地進食過量。另外,飲食不定時並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症患者與日俱增,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單成為都市病,更增加了患上三高的風險。

  高血壓:養生降低發病率

  高血壓病屬於中醫「眩暈、頭痛」等病證範疇,病位在心、肝、脾、腎,臨床診治首當辨虛實:實則肝陽亢盛,常夾痰濁上蒙,瘀血阻蔽,治當平肝潛陽,祛痰活血通絡;虛則多見肝腎陰虛,心脾血虛,所謂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腦髓失養,治宜滋補肝腎兼以養血安神。現代研究顯示,中藥治療高血壓病,不僅可以降低血壓,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具有調節血脂,保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作用,冀能減少西藥的長期服用量。

  從預防而言,前期患者宜利用中醫的養生方法,以降低發病率。先要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工作量超負荷;適量活動放鬆身心;控制體重及熱量的過度攝入。減肥降脂須嚴格執行少鹽飲食;戒煙少酒,都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對已患高血壓病的人,如已開始服西藥,務必按醫囑定時定量,勿自行減停。患者及早介入中醫針藥治療,發揮中醫藥「治本」的優勢,例如按辨證屬實證者,宜痰瘀同治,以溫膽湯為主方,酌加丹參、川芎、山楂、三七、陳皮等,並配合浴足保健,以防治高血壓病。

  高血脂:重點調理三臟腑

  高血脂症即血中脂肪含量過高,當中包括膽固醇(Cholesterol)及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臨床發現,假如血液中的膽固醇過高,便有可能積聚在血管的內壁上,使這些血管變得狹窄甚至形成閉塞。若這種情況發生在供應血液給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內,便會引致「冠狀動脈心臟病」,亦即「冠心病」。

  中醫學認為「肝藏血,脾統血」,肝、脾、腎共同調暢體內氣血津液;若人體膽固醇過高,相當於血脈痰濁瘀阻,多為「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水濕、痰濁、血瘀為標」,因此,調理肝、脾、腎三臟是防治重點,尤以「行氣健脾化濕」為關鍵。常用清熱消脂的中藥有菊花、荷葉、決明子、茯苓、澤瀉、忍冬藤、薏苡仁、玉米鬚;補虛清脂的中藥則為淫羊藿、女貞子、菟絲子、生首烏、黑芝麻、生地黃、澤瀉。

  糖尿病:及早察覺免惡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屬於內分泌失調的代謝疾病。其主要成因是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Insulin Deficiency),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Insulin Resistance)。目前,香港每十人中便有一人患有二型糖尿病,於成年人中最為常見。近年此病更有年輕化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主要成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肥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部分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多吃、多渴、多尿(小便頻密)、體重下降、容易疲倦以及易受感染等徵狀。然而,大部分患者沒有徵狀,往往延誤至併發症(糖尿眼、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糖尿腳)出現後,才察覺患上糖尿病,它亦是導致腎衰竭、失明、截肢、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主要成因。因此,早期檢查和預防調治至關重要。

  中醫學在預防糖尿病與穩定血糖水平上,對輕微的糖尿病,中醫透過辨證論治使用針刺、艾灸、中藥,並配合情緒調節、飲食調理、適當運動等,能控制患者血糖、緩解症狀、預防糖尿病血管病變及併發症。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發病隱襲,纏綿難愈,病情多變,最理想是透過養生方法預防糖尿病。患者盡早介入中醫藥的治療,對穩定血糖、防範併發症等,有積極的作用。從預防糖尿病而言,環境和起居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療效與康復。患者宜於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整潔安靜、室溫及濕度合宜的室內環境中生活,同時通過心理調適,保持開朗恬靜,做到清心寡慾、安和靜謐,則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有利於血糖水平的穩定。

  肥胖症:採綜合治療手段

  除了三高,肥胖也是多種慢性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病、關節炎以及某些癌症。中醫認為,過食肥甘加上靜而不動導致膏脂堆積,引發肥胖症。肥胖症多為本虛標實,病位在肺、脾、胃、肝、腎、三焦,防治肥胖症須兼顧多臟腑,標本兼治。一般而言,中醫透過中藥(如處方、茶療、藥膳)、針灸(體針、電針)、手法、拔罐、刮痧等方法,並按患者的病情、體質而酌情綜合應用以上的方法治療肥胖。

  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對健康威脅不小,大家不容忽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