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居家奧斯丁/馮 進

時間:2018-02-04 03:15:33來源:大公網

  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一七七五─一八一七)的作品經過二百多年而歷久彌新,影響深遠。這不但養活了當代學院中「吃奧斯丁飯」的學者,更有無數電視、電影作品衍生,連華文網路世界也出現了改寫原作人物、場景的故事新編:奧斯丁「同人小說」。然而作者本人的生平經歷卻給研究者帶來巨大挑戰。除了家族後裔撰寫、不盡不實的傳記,她生前三千多封通信被家人毀的毀、刪的刪,最後只剩下一百六十封左右。在英國BBC公司分管歷史節目,多次編輯成功篇目的沃斯列(Lucy Wosley)參照已有學術發現,對現存的奧斯丁信件集中精讀,出版了傳記《簡奧斯丁的居家生活》(Jane Austen at Home: A Biography)。她的有些發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與家人描述的貞靜溫柔的淑女大異其趣,沃斯列筆下的奧斯丁是位聰明伶俐,口齒便給,甚至有點刻薄的人生觀察者。儘管終身未婚,她並非為無人青睞的「剩女」,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她至少吸引了五位追求者,多次被求婚但每次都拒婚。她也不只是為了家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孝順女兒、賢良姑媽,沃斯列濃墨重彩描繪了奧斯丁的創作熱情與成名雄心,以及在日復一日、沒完沒了的家務中擠出時間寫作的沉鬱決心。在沃斯列看來,奧斯丁之所以獨身,是因為她意識到一旦結婚,就必須順從丈夫的意志,放棄創作,擔當起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家庭主婦柴米油鹽、養育兒女的責任,所以她選擇通過創作而不是婚姻來實現人生價值。

  以上描摹可能聽來太過「前衛」,像用現代的女性解放理念揣測古人。但毫無疑問,女人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家,獲取安全穩定的生活,擁有理解、支持、珍愛她的家人一直是奧斯丁所有小說的中心主題。她生前完成的六本小說描寫過各種居家環境,從謙卑的海邊租賃小屋到彭勃利等世家豪宅,但中心衝突總是女主人公面臨無家可歸的前景時如何通過婚姻解決歸宿問題。

  奧斯丁也經歷過類似磨難。她的父親是牧師。她在娘家長到二十五歲時,父親退休,帶着她、母親和姐姐搬到巴斯(Bath)。之後,父親過世,斷了經濟來源的孤女寡母不得不先後投奔一系列親戚,用提供縫紉、照看孩子等勞動換取暫時的棲身之地。她的小說都是三十歲後才出版並獲得有限成功的。後來還是靠過繼給富裕遠親的哥哥出手,母女三人得以在離他家豪宅不遠的小房子住下,奧斯丁人生的最後八年生活才較為穩定。

  奧斯丁在家裏起居室一角縫紉衣物時偷偷寫作,盡量把硬邦邦的椅子改造成較舒適沙發的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和走出家庭,前途廣闊,成就斐然的幾位兄長的生活狀況對照,又格外令人心酸。她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老七,上有五個哥哥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除了二哥從小患有癲癇,家中的男孩一個當了牧師、兩個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高級將領、一個是鄉紳、一個過繼出去獲得大筆遺產。而奧斯丁當年至死都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老小姐」,她生前發表的小說都未用真名。

  那個時代弱勢群體被桎梏壓迫不限於奧斯丁這一個案。即便身處「鄉紳」階級,十八世紀的英國家庭生活與當代人想像中鮮花盛放、靜謐和美的鄉間「小資」樂園大相徑庭。那時殘疾孩子被從家譜中除名,「流放」到遠方交給別人撫養。嬰兒一斷奶就送到奶媽家,直到十八至二十四個月能行走、說話時才接回家。為什麼奧斯丁塑造過多位頭腦不清、胡攪蠻纏或無病呻吟、裝腔作勢的母親?沃斯列說,這可能與她從小被寄養,和自己母親不親近有關。但奧斯丁的母親婚前是出身牛津大學教授家的才女,會寫詩,擅女紅,被人認為是作家本人文學才華的基因源頭。果然是女人一結婚就從珍珠變成死魚眼睛了嗎?

  家庭雖能提供庇護所,但有時又何嘗不是女性的牢獄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