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與小時候接受過一點舊式教育有關,對於閱讀我會更偏愛那些文字簡潔、輕鬆散淡的風格。連醫學之類的書也不例外,讀來讓人心生歡喜。
龔士澄的《跛鱉齋醫草》就屬於這樣的小冊子。龔先生通曉各家學說,善治內、婦科疑難雜症和時病。行醫六十餘年,治驗豐富。晚年,嘔心瀝血為中醫「立言」不遺餘力。書裏有很多故事,看完頗覺有趣。
南唐有位李璟皇帝,喉嚨經常癢澀。太醫們紛紛進藥,但是效果很不明顯。太醫令吳廷紹就請皇帝喝楮實湯,皇帝喝完很快就痊愈了。又有一次,李璟吃了硬麻糖,喉嚨再次痛得難以下嚥。太醫們仍是束手無策,吳廷紹說:皇帝呀,請繼續喝楮實湯吧。皇帝喝完,又是藥到病除。太醫們欣喜,記下了楮實湯,可治療咽喉癢痛,還效仿使用於其他病人,但效果都不好。太醫們疑惑地問詢,吳說:「烈祖常餌金石(藥),以木之陽實(楮實)勝之,木旺則金絕矣。」「噎因甘(硬飴)起,故以此(楮實,味甘療哽)治之。」李時珍雲:「此乃治骨哽軟堅之義耳」。
而南唐宰相馮延巳呢,也經常頭痛。太醫們進藥,很多天不見好。吳廷紹問:「宰相大人,您每天都吃什麼呀?」「也就山雞呀、鷓鴣呀。」吳公說,您喝薑豆湯吧,一劑藥就好了。太醫們還是效仿,用薑豆湯治其他病人頭痛,沒有效果。太醫們百思不得其解,依舊問詢。馮廷紹笑說:馮公嗜山雞、鷓鴣,二鳥都吃烏頭、半夏,兩者有毒,而薑豆湯是可以解毒的。《本草圖解》謂:「楮實甘平,益腎助腸,療腫去水,能軟骨治哽」。生薑殺半夏、南星毒及野禽毒。黑大豆,能祛風熱、解諸毒。
大家可以看到,吳太醫治李璟、馮延巳之疾,是既諳其因,又體現藥用。醫生臨證時,若不探究病因,又不深究藥性,就用名方對號入座,這樣不就是東施效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