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余光中夫人范我存(右)及二女兒余幼珊
台灣詩人余光中去年十二月溘然長逝,留給世人無限哀思。昨日,其夫人范我存來港捐出余老手稿、眼鏡,以及個人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和文物館。所謂睹物思人,不由讓人想起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的點點滴滴。儀式進行當中,范我存提及余光中時因用情甚深,語氣一度哽咽。\大公報記者 劉 毅 文、圖
余光中與香港淵源匪淺。在他一生當中,有十一年時間是在香港度過,一九七四年余光中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至一九八五年離港返台。其間,香港賦予其極為豐富的創作靈感,沙田景致更加深他的鄉愁,故雖居港時間有限,卻創作出豐富作品,並與其他中大學者一同推動「沙田文學」的發展,創作散文名篇《沙田山居》,景點包括沙田、吐露港、飛鵝山等。此文連同作品《牛蛙記》、《吐露港上》等,後被收錄在其主編的《文學的沙田》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書中。
沙田景致添鄉愁
昨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余光中手稿及藏品捐贈典禮」。儀式上,余光中夫人及兩個女兒等一眾嘉賓、學者,齊聚一堂,透過一段影像,追憶余光中的香港歲月。紀錄片開頭即是余老的詩歌《望海》,盡顯詩人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其後是翻譯家金聖華對余老學術貢獻的總結;余光中生前好友、中大同事、香港學者黃維樑回顧與余老共事的日子,細述他在文學方面作出的貢獻;香港散文作家、余光中學生黃秀蓮則回憶老師幽默一面:「中大的霧很大,老師就說我們好似仙人一樣,袖子裏藏着霧。」
遺作評論集將出版
儀式後,范我存及二女兒余幼珊接受《大公報》記者獨家專訪。
於世人而言,余光中是詩人、文學家、學者,而對於范我存來說,自己是余老妻子,更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讀者,「生活中的他,生活簡樸,追求簡單而單純的生活,只鍾情文學創作,幾十年如一日,始終致力於對文學的保護和提倡,特別是改善中文的西化問題。」范我存表示:「他生前留下諸多珍貴手稿,放在家中總是不夠妥當,我們就想把它們捐給中大圖書館。另外,他在離世前還在整理,打算出版評論集《從杜甫到達利》,為完成其遺願,我們會在今年出版這本評論集,預計三、四月份就會面世。」
在余幼珊眼中,余老有三重身份:「他既是父親,同時當我閱讀他的作品時,我與他又成了讀者與作者的關係,再加上我們同時任教台灣中山大學,我與父親又是同事。」
啟動儀式後,余光中部分手稿開放嘉賓觀賞,未來更會開放給公眾參觀。是次手稿及眼鏡為黃秀蓮於余老彌留之際的十二月十三日從台灣帶回香港,次日余光中即與世長辭,「我乘坐十三日夜機返港,手裏的公文包是教授的手稿和一幅眼鏡,正是這次贈予中大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室的。這也是教授離世前送給香港的最後禮物,為沙田山居寫下完美句號。」黃秀蓮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