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的徐先生,被醫院診斷為腦膠質瘤。無法手術治療,生存希望渺茫,住院半月,只得出院。他兒子通過朋友的介紹來我這邊求助,希望能通過中醫治療減少病人的痛苦。
第一次見到徐先生,坐在輪椅上被兒子推着進來,左半身癱瘓,面色灰暗,每隔三五分鐘呼喊着頭痛,並伴有乾嘔、神志不清、大小便不禁,慘不忍睹。只能依賴口服曲馬多(Tramadol)鎮痛。問診時所有的問題都由兒子代為回答。我曾經治療過腦膠質瘤患者,但生平還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嚴重的病人。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死亡率極高。這樣的病人,我本該回絕,勸慰家屬,我沒有能力去處理這樣艱難的問題,可是在他兒子苦苦哀求下,勉為其難而為之。
曾讀過趙景生先生的一篇臨床心得,介紹土茯苓治療腦毒瘤有奇效。受他的啟發,我權當一試。建議如下:用生薑(帶皮)35g煮水,用小勺頻頻服下,大約150ml。二十分鐘後,再服下方:土茯苓40g,雙溝30g,天麻15g,制附片30g,珍珠母30g,川芎30g,生曬參15g,蔓荊子30g,炙甘草15g,膽南星30g,竹茹15g,法半夏15g,陳皮10g,乾薑30g,生黃芪30g,連服半月。
半月後覆診,徐先生頭痛症狀明顯緩解,能吃一些稀粥和麵糊,也能自主地回答我的問診。我信心大增,繼而用大劑量的土茯苓為主藥,以溫養、清養、補養之法施治。最多時,每劑藥土茯苓用量高達100g。連續治療半年後,徐先生頭痛完全消失,行動自如,胃口和睡眠俱佳,面色紅潤,心情逐漸開朗。目前繼續服藥,以觀長效。
唐代以前,土茯苓在民間僅作救荒代糧之用,入藥較晚。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始予收錄,稱之為「草禹餘糧」。李時珍就其形狀,懷疑土茯苓就是《山海經》所說的「榮草」。
土茯苓味極平淡,治療腦膠質瘤竟有如此良好的效果,在當今腦瘤尚未找到滿意的療法時,此藥是值得加以研究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