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如小說、戲劇、電影,要用形象感染受眾。「形象」由符合人物性格的細節、心理、行為塑造,繼而推動情節,完成作品傳達的信息。若作者只說哲理,硬銷思想,就會被認為是「思想大於形象」。
電影《無問西東》的編、導者為同一人李芳芳,她是才女一名,少年得志,十七歲便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又獲過一些獎項。後遠赴美國學導演,也拍了幾部受到關注的影片。這次編導《無問西東》,涉及比她年長得多的年代,確有不凡抱負。
我終於忙裏偷閒,進電影院看了《無問西東》。散場時我聽見前面一名年輕觀眾嘆了口氣說:我怎麼就是感動不了?我想最主要的,是因為影片「思想大於形象」。
片子由四個年代不同、中心人物不一的小故事組成。其中王力宏主演的部分佔了較重要位置,《無問西東》表現「西南聯大」一說,也主要由這個故事帶出。其他三個故事,表現今天、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因角色多,人物及命運展現就只能碎片化。除了王力宏飾演的香港仔,後來成為與日本軍艦同歸於盡的飛行員形象相對完整、立體、感人,其他人物,特別是章子怡飾演的角色都予人印象平平。最能表現那個年代學人風貌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清華校長梅貽琦、建築大師梁思成,故事和鏡頭都不多。許多畫面只追求哲理、詩意、唯美,人物立不起來。影片的硬傷是概念性元素大於形象元素。
影片英文名字是《Forever Young》。若說影片表現遵從內心、堅持真實的思想與行為,永遠年輕的心態,這還算靠譜。但說是表現「西南聯大」歷史,就是一種誤導或誤解了。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重要歷史,用這樣的文青情懷和手法去表現如此重大的題材,我認為是構思上的失誤。
我之前曾人雲亦雲地說了些好話,看電影後以這篇作些修正,也算是堅守真我,不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