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朋友的臘八粥便「親民」許多。大米、糯米、紅棗與紅豆四種是固定食材,餘下幾種,選料全憑心情。不過一般總跑不出花生山藥之類。有次朋友一時興起,買了荔浦芋頭,切開不過半碗芋丁,煮好後竟然氣味香濃。那之後芋頭也躋身於固定配料行列,算是她最為成功的一次「嘗試」。
不過,朋友雖愛煮粥,卻不大講求順序。常說煮粥最簡單不過,一股腦把食材全部加進去,煮開了熄火就好。結果往往不是花生沒熟透,就是大米煮過了頭。最驚險的一次是紅豆沒有提前浸泡,自然沒可能煮熟,吃粥過程如同掃雷,不知何時就會咬到一顆鋼珠……這就與「說番茄炒蛋簡單的人一定做不成番茄炒蛋」是一個道理,許多時候看似簡單的食物,料理起來反而格外需要注意。臘八粥想要煮好,首先要從備料入手。大米糯米之類易熟,泡與不泡皆可,如要浸泡也不超過個半鐘頭,以免下鍋後久煮散花;花生、紅豆一類生硬食材則需浸泡一夜;再如芋頭,最好提前炸過以便除去水分。備好料後冷水下鍋,大火煮開,再轉用文火慢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食材香氣。此外,還要不時順着一個方向攪拌,不僅為防黏底,更是為了使粥「出稠」,達到融而不爛的最佳口感。
去年起朋友去了國外,很久沒再吃過她水平忽高忽低的「創作」了。今年臘八當日,朋友傳來訊息說臘八快樂,記得喝粥。隔着時差,見到訊息時已是傍晚,來不及自己備料小火慢燉,只好去超市買了罐裝的「八寶粥」,以求應景。說來味道還真不差,除了過於甜,倒比一貫粗線條的朋友所做的口感更好。只是流水線的產物,再好吃也終究是不可同日而語。大概比起純粹的味覺體驗,人情總是更勝一籌。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