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耶路撒冷四重奏成立已有二十五年
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HKICMF)今年來到第九屆,照例於年初在香港大會堂、香港演藝學院和元朗劇院等全港不同場地舉辦音樂會。今年的六場音樂會各有主題,繼開幕的「夜遊巴黎」法國主題音樂會之後,全貝多芬曲目音樂會於一月十九日晚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廳舉行。
三首曲目 各自呼應
「貝多芬的一生」音樂會共有三首作品:開場是小提琴家林昭亮、中提琴家Richard O'Neill以及長笛演奏家Patrick Gallois的D大調小夜曲,接下來是耶路撒冷四重奏演奏貝多芬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中場休息後是貝多芬為人熟知的鋼琴三重奏「大公」。三首曲目各自呼應貝多芬創作的不同階段(早期、晚期及中期),大膽一想,若能將曲目順序略作調整,以貝多芬生命中最後一年創作的第十六弦樂四重奏壓軸,或許更能予聽者餘音繞樑、久難忘懷之感。
耶路撒冷四重奏是筆者十分喜歡的室內樂組合。從二○一三年他們在香港的首場演出(同樣是參與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至今,我合共在香港聽過三次他們的演奏,每次都有驚喜。今次,他們除在「貝多芬的一生」音樂會上演奏作曲家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之外,亦在音樂節其他音樂會中演出拉威爾與舒伯特等人的曲目。
耶路撒冷四重奏的曲目庫相當多元,既有德奧作品,也有柴可夫斯基和德弗札克等浪漫派作曲家的創作,另外,他們演奏的巴托與蕭斯塔高維契等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也時常獲得讚賞,而就我個人來說,他們對於貝多芬和莫扎特室內樂作品的詮釋是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別有一種生機勃勃且明亮昂揚的意味。
今次他們演奏的第十六弦樂四重奏,是貝多芬寫作的同類作品中較為特別的一首。與作曲家其餘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不同,這首F大調四重奏聽上去十分「另類」。首先,它的長度比其他幾首短得多;另外,它並沒有承載過多沉重壓抑的情緒,更像是作曲家迎向不可避免的死亡的勝利之聲。依當晚所聽,耶路撒冷四重奏演奏此曲時,將旋律中熱烈與激昂的色彩調配得十分生動,聽來有濃郁的浪漫意味。
第三樂章「平靜如歌的甚慢板」尤其讓人眼前一亮。大提琴奏出溫且厚的開篇,另外三件樂器陸續跟上,合力編織出沉靜卻又不失豐盈的音樂織體。有人將這一樂章的質感與巴赫的聖詩作品相對照,我卻覺得這樣的類比有些不妥,因為很顯然地,巴赫的宗教作品同樣悠長平緩,卻是「此曲只應天上有」,而貝多芬的這一慢板樂章,終歸是來自塵世的、親切的聲音,誠如作曲家在解釋這一樂章時說的那樣,「悅耳而寧靜平和的歌,簡樸,親密」。
明亮生動 豐富多元
耶路撒冷四重奏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彼此之間配合默契,演奏這首弦樂四重奏更是上百次之多。演出現場,觀者能透過他們的琴音、呼吸乃至演奏時的肢體動作,見到四人之間的親切交流,無需透過語言即能心領神會。整首作品並不長,三、四樂章更是幾乎黏連在一起,演奏完畢用不了半小時,若節奏拿捏得當,將如當晚耶路撒冷四重奏的演出那樣,聽來一氣呵成又無比暢快。四人演奏的歌唱性俱強,幾處點到即止的撥弦更是點睛之筆,惟第一小提琴演奏部分樂段的主題句時,琴音熱情有餘卻略欠穩定,是為一處小遺憾。
三位音樂家合作的D大調小夜曲與薛高維斯基鋼琴三重奏演奏的「大公」,都是中規中矩,不失水準。或許是我對這首「大公」期待過高,聽罷薛高維斯基三重奏的演繹,我聽到有禮有節的互動,卻較少覺出衝撞的、充滿張力的互動。大提琴音色溫潤,小提琴頗富抒情意味,兩件樂器之間在第三樂章的一場對話也讓人難忘,惟鋼琴家吳倩的演奏略顯個性不夠張揚,稍有偏離貝多芬「將三件樂器置於真正平等地位」的創作初衷。
該三重奏雖說成立已有十餘年,大提琴家Isang Enders卻是新近加入,期待三人在未來找到既默契、禮讓又在必要時互相較勁角力的狀態,以形成獨特鮮明的風格。
這一場全貝多芬曲目音樂會,應和作曲家不同階段的創作思路與風格,稱得上豐富多元,既有明亮生動的情緒,也不乏內省深沉的意味。可見以作曲家為主題的音樂會若曲目設計得宜,加之請來的音樂家與室樂組合各具風格,確是可資借鑒的演出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