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備受一則報道所感動,內容講述的是重刑犯與惡犬的故事。大概是某國監獄裏有一班讓典獄長頭疼的重刑犯,他們大多數犯下嚴重的惡行,其中多人曾因再犯而多次進出監獄,此時,恰巧有一批被人退役、用於賽狗比賽的惡犬,當地監獄大膽地嘗試讓每一位罪犯認養照顧一隻惡犬。對於監獄管理者來說,這裏的重刑犯屬於無藥可治之輩,而這批退役的惡犬因為太過兇狠而無人領養,最終逃不過被安樂死的命運,管理者做了最壞的打算,惡人與惡犬惡惡相對,若成效不彰,大不了再回歸從前的管理。
而當這群惡犬被引入監獄之後,出現了一幕幕如奇跡般的畫面。重犯與惡犬相互依賴,重犯感受到了愛犬對他們的關心,對愛犬的照顧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人,於是生活態度變積極了;惡犬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對牠的關愛,也溫順了起來。聯想到《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當被大多數人所不看好的極惡之人,與大多數被人所放棄的極惡之犬相遇,互動間,彼此感受到了來自於對方的重視,在相互依賴取暖之中,重犯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從而喚起了他們心底最原始的善良。
很多時候,愛、善良、希望是相應而生的,從被愛中喚醒心底的善良,被善良地對待,燃起生活的希望。香港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每天都能看到不同慈善團體為弱小人群而發出的呼籲,不少的社會企業積極協助弱勢群體,幫助他們就業,也有不少為更生人士設立的機構幫助他們再次融入社會。
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明程度則是支撐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後盾。香港就是一個這樣充滿了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