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只要到超級市場,可以解決生活上大部分所需的物品,從飲食、農產品到日常用品都一應俱全。只要超市未關門,都可以各取所需,但各位有沒有想過在未有超級市場出現之前,人們的購物模式是怎樣的呢?
其實,超級市場的概念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出現,它可謂將人類的生活方式來了一次徹底的革命。因為在此之前,消費者購物時都不可能喜歡邊件攞邊件,回想在六十年代,店舖的經營類別分得很細,例如士多只會售賣飲品、中式酒類和罐頭、糖果等,如果要購買柴米油鹽等東西,就要幫襯雜貨舖,至於衣履鞋襪則要找百貨店,而且不論是什麼店舖,市民在購物時都必須將意願告訴老闆式店員,由他們從貨架上取給你,滿意就付款,即使是大型百貨公司,情況也是如此。總之,顧客絕對不能自行接觸貨架上的任何物品。
除了上述的店舖之外,當時坊間還有一種叫辦館的商店,這種店舖售賣的貨品部分與士多很相似,但種類就較多,身價也較高,例如外國的高級洋酒就只能在辦館才能找到,所以光顧辦館的,大多數都是富人。有鑒於此,以規模而論,辦館會比士多大得多,而且裝修也較光鮮,貨品陳列有序,並容許客人用手觸摸和觀看,因此有人說,這就是超級市場的前身。以筆者之見,這種說明相當可信,因為事實上,在七十年代初期,部分辦館確實開始改變了經營模式,向顧客提供購物籃,顧客可以在選購完成之後,集中向收銀員計數及付款,為客人提供更方便的購物感受。
隨着貨物條碼的出現和有關閱讀器的誕生,店舖毋須再在貨品上逐一打價錢,大大減低計算貨款的錯誤率,也縮短了付款時間。由於購物模式前所未有,因此人們便稱之為超級市場,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