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永文呼籲搶修潮州土樓 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建築承載着一個地域的歷史、人文、風俗等重要信息,而富有潮州特色的土樓對於潮州文化的傳承有更重要的意義。新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食物及衛生局前局長高永文二十年前曾與潮汕文化協進會顧問許百堅,國際潮團總會常設秘書處執行秘書長林楓林前往饒平,在三饒村見到現存最大的八角形土樓──道韻樓。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建築為三人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兩周前,他們故地重遊,景象已今非昔比,為此他們亟呼「搶救土樓」刻不容緩。/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文、圖
談及「土樓」大家第一反應想到的是福建永定、南靖的客家土樓,其實在客家人聚集地的潮州饒平也有相當壯觀的土樓建築群。高永文借用《長恨歌》一句「養在深閨人未識」來形容潮州土樓。現存的饒平土樓有五百九十多座,其中圓形土樓達五百七十餘座。分為樓房和平房兩種,造型有圓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其中,道韻樓於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部分樓體已經坍塌
高永文、許百堅、林楓林三人在兩周前故地重遊,他們發現道韻樓需要得到足夠的保護維修,作為古蹟的土樓,已成了危樓。相較於二十年前,住戶少了一大半,當時能登的三樓因為安全問題被禁止進入,更可惜的是部分樓體已經坍塌。總共有七十二套房間的道韻樓,現在也僅有十戶人家在原處居住生活。一種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他們呼籲社會關注饒平土樓,通過各界共同參與保育潮州土樓,讓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建築重喚新生,為潮州乃至中華文化保留重要的歷史印記。
對於土樓保護,當時身為潮州市政協委員的高永文曾提出多項建議,如以文化古蹟作為該地區的發展方向;活化土樓,通過一系列的保育工作達到讓土樓獲得可持續的保護;以及民間與政府合作共同達到保護土樓的目的。對於目前土樓的修復維護費用,他表示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因為修復需要重重審批手續,要在短期內讓土樓重現昔日光輝頗有難度。
說起潮州的文化,高永文十分自豪。如他所說:「潮州不僅有美食,還有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大至建築、節日,小至民俗、藝術,都能彰顯其獨特地域文化。」例如饒平土樓,其建築風格與一般土樓相似,外部是大家所知擁有防禦功能的高牆,但其內部格局則是按照潮州建築「下三虎」的規格建造,可以體現潮州的建築特色。其次還有潮州的刺繡和陶瓷。高永文回憶說:「我阿媽就是一位優秀的潮繡傳承人,記得小時候聽她說過,她的刺繡工藝在同鄉裏相當出眾,手下亦有不少的學徒。」
訪談現場放了一套別致的茶具,是潮州出產的瓷器,造型是潮州土樓。當問及這套茶具,高永文說:「其實潮州也是知名的瓷器出產地,而潮州窰遺址就在自己祖屋的附近。還記得小時候回潮州,經常見到同村的小孩從窰址裏翻出一些不知道來自哪個朝代的瓷器碎片。」
木結構需及時維修
許百堅說:「現代研究中,以地域命名的文化研究包含了『藏學』、『敦煌學』、『徽學』、『潮學』,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潮州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許百堅自二十年前在香港潮州商會開始教授潮州話,其後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均邀請他開辦潮州話及潮州文化的校外課程。據他回憶,當初開班時,不少來港的潮州第二代、第三代都不懂潮州話,開班後情況大有轉變,同時潮州人對家鄉的認同感及精神凝聚力亦得到提升。
對於潮州土樓,現主要位於饒平縣境北部山區的上善、上饒、饒洋、新豐、建饒、九村、三饒、新塘;中部丘陵的湯溪、浮濱、坪溪、浮山、東山、漁村、新墟、樟溪、錢東、高堂、聯饒等十九個鄉鎮,都建造有這種大小有分、高低有別、錯落有致、環形相接、造型多樣、結構精巧、規模宏偉的古堡式土樓。居住在這些土樓內的村民,多是客家人,據說其祖先來自中原黃河流域漢民族支系的後裔,於元代或明初先後由閩遷徙入饒平定居。
高永文、許百堅、林楓林都表示,因土樓是木結構,其脆弱程度比想像中更甚,搶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