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光緒紫色雲龍雜寶紋妝花綢單蟒袍(雲錦)
錦官城內遇名錦,紅濕花處踏歌行。待到夕時雲霞天,霓裳燦爛華燈下。「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正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唐代蜀錦「纏枝寶花團窠花卉紋錦半臂」、明代宋錦「橙地盤縧四季花卉紋宋錦」、清代雲錦「清.紫色雲龍雜寶紋妝花綢單蟒袍」、壯錦代表圖案蟒龍紋等一百四十餘件(套)館藏精品亮相。
鎮館之寶首次展出
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成都博物館、蜀錦織繡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從錦的源流發展、技藝演變、功能應用等方面展示歷代蜀錦、宋錦、雲錦、壯錦的織錦特點,弘揚中國傳統織錦文化的影響力。展覽將持續至三月四日。
「錦」起源於中國,在商周時代就有錦的絲織物。在唐宋時代織錦工藝技術發展很快,花色品種很多,而元代則是織錦技術的鼎盛時期,用金銀線作緯線,織成富麗堂皇的織金錦。
在古代,由於錦的生產工藝要求高、織造難度大、極耗工時,屬於最貴重的織物,因此織錦一直有「寸錦寸金」的說法。在中國眾多的錦中,最為著名的錦有蜀錦、雲錦、宋錦和壯錦,合稱「四大名錦」。
蜀錦因產於蜀地而得名,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圖案華美,秦漢時期成都就因「錦官城」而得名,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錦織品幾乎均為蜀錦。雲錦產於南京,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而得名,在元、明、清更是皇家御用貢品,被稱為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產於蘇州的宋錦同樣色澤華麗,特色民族織「廣西壯錦」則充滿濃郁的民族格調。
此次展覽中,成都博物館鎮館藏品「纏枝寶花團窠花卉紋錦半臂」唐代蜀錦首次對公眾亮相。成都博物館總策展人黃曉楓說,這件半臂衫出土於絲綢之路沿線,以一幅完整的蜀錦裁剪製作而成,是目前存世的最完整的唐代蜀錦半臂衫之一。
雲龍蟒袍雲錦傑作
黃曉楓介紹說,該錦圖案輪廓過渡圓潤精細,光潔度好,織造工藝精湛,但因年代久遠,顏色淡褪。因此,這件珍貴的「纏枝寶花團窠花卉紋錦半臂」只能在開展後展出兩三天,隨後就要回庫保護一段時間,再重新露面展出,因為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該展品全年展出時間不能超過十五天。
除成都博物館的鎮館藏品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四大織錦的諸多經典紋樣。如蜀錦的代表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仿製品也參與展出。它的原件一九九五年由中日尼雅遺址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的古墓中發現,其蜀錦護臂上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蘇州絲綢博物館書記、副館長,漳緞織造技藝傳承人王晨曾親往新疆尼雅古城考古發掘現場研究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她明確地表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產自蜀地,就是蜀錦。
同時,原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錦代表作「橙地盤縧四季花卉紋宋錦」,也展出了仿製品。該織錦的圖案繼承和發展了唐宋以來的盤縧紋,用藍、綠、紅、黃等多色彩緯及金線織成,其花縧的末端互相勾連,結成盤縧的幾何骨架,內填四季花卉,寓意長壽富貴,是明代宋錦的典型樣式。
「清.紫色雲龍雜寶紋妝花綢單蟒袍」則是雲錦中的代表作品,這件織繡為圓領,前後及左右四開裾,馬蹄袖,紫色綢質,領邊、衣襟用「卍」字紋織金料鑲邊。袍服用片金線以妝花工藝織九條五爪金龍,間隙織有五彩祥雲、雜寶等紋樣,下擺織海水江崖紋,質料輕薄,多為夏季穿着。
壯錦代表圖案蟒龍紋也在此次展覽上與觀眾見面,該圖案因中大八邊形裏圓點紋組成的紋樣形似蟒蛇皮而得名。在壯族,民間有把蟒蛇當小龍的習慣,並在圖案上表現得極為抽象。該織錦作品還展現了蟒龍在空中釋放雲雷之氣的場景,這是壯族人民對空間宇宙觀的一種表達。
弘揚傳統織錦文化
王晨說,蜀錦、宋錦、雲錦為中國三大錦,其中蜀錦為三大名錦之首,歷史最為久遠,而且對蘇州宋錦、南京雲錦的織法都有重要影響,其中宋錦主要是受到了唐朝蜀錦織法的影響,而雲錦則主要是受到了明清蜀錦織法的影響。
黃曉楓表示,本次由五大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織錦專題展覽,既是中國織錦文化展示的首創,也是新時代博物館積極創新展陳方式、探索互利共贏新思路的體現。「希望通過聯合辦展的形式,進一步拓展和提升中國織錦文化的研究,建立起中國織錦文化的交流平台,從而促進我國織錦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