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列賓夫妻檔展現樂舞美

時間:2018-01-21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圖:列賓與妻子薩卡洛娃樂舞聯演《足尖情弦》/© Sasha Gusov/ArenaPAL

  編者按 第四十六屆香港藝術節將於二月二十三日開鑼,超過一千七百位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將為觀眾帶來一百三十場演出及超過三百項相關的外展及教育活動。演藝節目紛陳,目不暇給。兩位對音樂有專業知識的作者在此向大家推薦其「心水」選擇,闡釋表演者與曲目的特色,助觀眾選擇與欣賞節目。

  深深記得若干年前馳譽世界的小提琴家列賓(Repin)與鋼琴家別列左夫斯基(Berezovsky)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一場二重奏音樂會。由於雙方技藝高超,工力悉敵,演奏時宛若流水行雲,彼此配合得點滴不漏。每曲既罷,都叫人擊節讚賞,咸表稱善。筆者在音樂會結束時,心裏欣喜不已,暗道:「這才是真正的音樂嘛!」當然,他倆的二重奏,當可列為「足慰平生」的音樂會。/嘉 嫻

  今年二月,列賓將會應香港藝術節邀請,重臨香江,以精湛琴藝再饗樂迷。不過,他今次夥拍的藝術家,倒不是當年的別列左夫斯基,而是自己的夫人薩卡洛娃(Zakharova,或作Sakarova),以夫妻檔與香港樂迷見面。

  很不一樣的夫妻檔

  國際演藝界固然不乏夫妻檔。不過,一般的夫妻檔,總是同一界別,即是說兩夫妻縱使不是同一個音樂類別,例如丈夫是小提琴家,妻子是鋼琴家,又或丈夫是指揮,妻子是歌唱家,起碼離不開音樂界別。

  列賓的夫妻檔可不是這回事。原來薩卡洛娃並不屬於音樂界,而隸屬舞蹈界。她是著名芭蕾舞蹈家。這位在前蘇聯所屬烏克蘭出生的芭蕾舞蹈家,曾任俄羅斯馬林斯基(Mariinsky)芭蕾舞院舞蹈員,現任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的首席舞蹈員(她於二○○二年在莫斯科大劇院跳的《法老的女兒》的DVD錄像坊間可以買到);以及意大利史卡拉(La Scala)的「星級舞者」。早在一九九九年,她在巴黎歌劇院擔任客席獨舞員大約一年後,已經聲名鵲起,躋身世界芭蕾舞蹈家的行列。

  薩卡洛娃顯赫卓越

  事實上,薩卡洛娃的舞蹈經驗十分豐富,除了古典作品如《天鵝湖》、《睡美人》等,亦參與巴蘭欽(Balanchine)等著名編舞家的新作。在舞迷眼中,她技藝出眾,腿姿美妙,伸展力強而且根基扎實。不過,有些舞評家認為她的形態並非恪遵古典舞蹈的規格。無論如何,她絕對是當今舞蹈界顯赫卓越的一員。

  列賓與薩卡洛娃的夫妻檔,將會以《足尖情弦》(Feet Love Strings)為題,舉行一個樂舞相合的演出。音樂固然是以列賓的小提琴作為領奏,由馬勒樂團伴奏,而薩卡洛娃與另一位舞蹈家斯文蘭娜則會聯合領導一眾舞蹈員因應不同時代的樂曲而各展舞姿。

  列賓選奏的樂曲跨越多個年代,既有柏格尼尼、孟德爾遜、柴可夫斯基、加蘇諾夫的樂曲,亦有帕特、約翰.威廉斯的現代作品。本文篇幅有限,只可酌選當中兩首稍予簡介。

  柴氏圓舞曲有諧謔樂趣

  列賓選奏的其中一首樂曲,是柴可夫斯基的《詼諧圓舞曲》(Valse-Scherzo)(作品三十四)。這首作於一八七六至七七年間而首演於七八年的樂曲,是一首演奏時間約有五分鐘的圓舞曲。

  這首圓舞曲是以小提琴作為主奏,伴以管弦樂,而樂隊的編制要求是弦樂五部(即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之外,加上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及法國號各兩支。不過,以現代的音樂會而言,這首小提琴曲一般只是以鋼琴代替樂隊伴奏。

  由於這首小提琴圓舞曲先於作曲家的小提琴巨作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三十五)面世,音樂界喜歡視之為隨後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預習之作。這個說法確有道理,除了兩者在創作時間上是緊貼之作,亦因如此,編號分別是「三十四」和「三十五」,而樂曲的內容確有頗多相近之處。

  這首以C大調寫成的圓舞曲,固然具有圓舞曲的主題,亦帶有諧謔曲的樂趣,但全曲倒隱隱含有輕微的感傷,恍惚要與圓舞曲的主題形成對比。樂迷欣賞此曲時,倒可注意這一點。

  孟氏《E小調》位居「四大」

  另一首選奏的樂曲是孟德爾遜的「第二及第三樂章─行板及頗有活力的快板」。宣傳單張雖然沒有指明是哪首樂曲,但熟悉孟德爾遜的樂迷,一看便知是哪一首樂曲。只不過,那些不太認識孟德爾遜的樂迷,就可能不明所指了。其實,這兩個樂章來自作曲家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六十四)。

  孟德爾遜先於一八二二年(時年十三)寫了一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後於四四年(亦即離世前三年)寫就前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而《E小調》公認是孟德爾遜頂峰之作,亦是德國以至整個歐洲浪漫音樂的極品。

  這首演奏時間約為二十八九分鐘的的三樂章協奏曲,既柔美抒情,亦均衡整齊,而主奏的小提琴,不但旋律優美,而且技巧絢麗。難怪歷代以來《E小調》穩居「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列,足可與貝多芬相提並論,而且較諸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似覺尚勝一籌。

  單就《E小調》的第二樂章(行板)而言,這是一個C大調的三段體。有專家認為,這樂章很容易叫人聯想起作曲家的鋼琴曲《無言之歌》所呈現的抒情樂感。事實上,獨奏小提琴在這個樂章的婉轉樂聲,宛若甜美歌聲。

  三章連奏 一氣呵成

  至於《E小調》的第三亦即最後樂章(頗有活力的快板),是以奏鳴曲式寫成,整章樂感與前一樂章迥然有異,再不是輕柔婉轉,而變得輕快活潑,熱情絢爛。獨奏小提琴的樂韻固然堅實有致,而伴奏的樂隊亦雄邁有力。當樂曲快結束時,小提琴先後出現的顫音和震音,再聯同整個樂隊的管弦樂,將樂曲推至巔頂而止,真令聽者讚嘆不已。

  順帶一提,孟德爾遜指明《E小調》三章緊接而奏,不得中斷。換言之,樂章之間並無停頓稍息,相信作曲家的用意是不想把貫串全曲的浪漫樂感打斷。在他那個年代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舉措。

  體現樂舞合一境界

  當然,這次《足尖情弦》的另一個精彩之處,是以舞蹈配合一些名曲,當中包括以「加減零」(Plus Minus Zero)配合帕特(Arvo Part)的《兄弟》、以「垂死天鵝」(The Dying Swan)配合聖.桑的《天鵝》(見於《動物嘉年華》倒數第二樂章),務求體現樂舞合一的境界。

  殷切盼望列賓與薩卡洛娃的夫妻檔可以展現樂優舞美的上佳效果。(香港藝術節導賞系列之一,本文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編者註:「薩卡洛娃及列賓《足尖情弦》」定於二月二十七日及二十八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下期「藝壇動靜」二月四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