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輩分稱呼的迷惘/姚 船

時間:2018-01-19 03:16:08來源:大公網

  中國人傳統上十分重視輩分,所以在家族中對長輩稱呼也不馬虎。姑、姨、舅、妗,叔、伯、嬸、姆,稱謂毫不含糊。三、四十歲的大人對着只有幾歲大的屬「叔」輩的小孩子,也要稱「某某叔」,否則就是「無規矩」,甚至被背後罵「無教養」。

  在父母親兩邊蔓延開去的親屬中,我在同齡人中輩分較高,往往享有叔輩稱呼。有人說,年少輩分高並非好事,說明直系人丁不興旺。我不懂這些,只是小小年紀就被抬高身份,有點不自在。

  記得結婚那時,表兄的外孫女在幼兒園對老師說,我老叔(叔公)結婚了。剛好幾位老師湊在一起,笑得前俯後仰。什麼?你老叔多老了,還春心未泯?等她媽媽去幼兒園接她,解釋道,我表叔才二十多歲,比我還小呢,老師們才「噢」的一聲,原來老叔未老!那天在姨媽家吃飯,聽此一說,大家都樂開了。

  其實,到了那個年紀,算是長大了,無所謂大家如何稱呼。也漸漸明白箇中道理,長幼有序,尊老敬賢,是咱們祖宗留下的美德。雖然我還弄不懂親屬關係中,為什麼有的冠以「堂」,什麼堂兄、堂弟,有的稱為「表」,像表姐、表妹。還有什麼老嬸、老姆,姑媽、姑姐,等等,似乎很複雜,對這方面知識也茫然。

  來加拿大後,發覺西方人親戚間的稱呼簡單得多,父母的兄弟姐妹,男的稱Uncle,女的叫Auntie,不必再分叔伯嬸姆、姑姨舅妗了。他們的子女更容易,同輩統稱Cousin,很方便。可是,第三者聽了又覺得太籠統,一時難以確定身份。

  大媳婦過門前,閒聊中她說起有兩個Uncle,仍住在英國,兩個Auntie在美國,和她們住在同一城市。我一時不清楚是她父親這邊抑或是母親那邊的兄弟姐妹,要多問幾句才明瞭。心想,要是像中國人那樣,說有兩個叔叔,兩個阿姨,不就一下子令人明白了。

  有一次,朋友夫婦來家裏小坐,剛好大兒子一家也過來。與客人打過招呼後,大人帶小孩到後園玩去了。朋友饒有興趣地問,你媳婦是西人,平時怎麼稱呼你們,也是Hello一聲?我說,隨便她叫。

  記得初見面那段時間,她稱呼我們先生、太太。後來結婚了,就沒這麼叫,見面只親熱Hi一聲,我們也不介意。等有了孩子,在牙牙學話時,她問我,用中國話,孩子該怎樣稱呼你們?我說叫「爺爺、奶奶」。OK,以後教他叫「YeYe、NaiNai」。我順口說,中國人傳統中,媳婦也跟着這樣叫的。是嗎?她高興道,好!從此以後,見面或來電時,她就把YeYe、NaiNai掛在嘴邊。

  從輩分稱謂,我想到職場上的稱呼。在內地,凡是面對上司,都會稱其職務級別,以示尊重。什麼李主任、劉局長,什麼林總(經理)、蕭董(事長)。姓有時可以省去,但職稱萬萬不能忽略。但在加拿大,人們與上司打招呼,一般稱先生、女士、小姐,熟絡的直呼名字,隨意的說聲Hi或Hello,沒聽說過把職稱也帶上的。

  也許,這就是文化習俗上的差異。稱呼的分類,繁與簡,都是俗成約定、傳統的延續,難說哪一種較好,只能以地域而言,入鄉隨俗,適應了就好。說到底,稱呼只是見面的禮儀,以示禮貌,而人與人的相遇、聯繫、交往,最主要還是不必掛在口上的兩個字:真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