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時與女友同遊韓國,住在明洞附近。到底地處商圈,濃厚的節日氛圍中充滿張揚的商業氣息—十數層樓高的聖誕樹尚未撤離,紅底白字的巨幅SALE鋪天蓋地。連逛幾日終於膩煩,女友於是提議說,不如去以美食聞名的鐘路區轉轉。
從鐘路三街下車,漫無目的地走,晚高峰尚未到來,街上行人稀少。大概是前幾天的視覺衝擊力過大,加上冬日寒凍,一時間竟顯得有些蕭索。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個小攤,橘紅罩棚裏隱約透出暖黃光亮,縷縷熱氣在空中蒸騰成白霧,看得人心頭一暖。之前聽說這一區的美食多為韓國傳統小吃,小攤外觀樸素,很符合對傳統的印象,立刻有了探索「傳統」的興奮。走近前看,攤主正在往倒好麵糊的模具中加紅豆泥,這難道不是日本的鯛魚燒?女友立即糾正,說你再仔細看看,這可不是鯛魚燒,而是韓國的「鯽魚餅」。
說話間一盤剛好出爐,攤主將一條條小魚整齊碼放在面前架子上。女友翻出鯛魚燒的圖片叫我找不同。原來二者外形真有差別—鯽魚餅偏瘦長,上下魚鰭格外突出,不像鯛魚燒渾圓成一團。買了一袋來嘗,口感同中有異——鯽魚餅外皮偏鹹和脆,且紅豆餡大概和了些麵粉,不像鯛魚燒餡料顆粒分明。不過做法相似,都是將和好的麵糊倒入模具,底層稍微定型後加入紅豆泥,再澆上一層麵糊封住,蓋上蓋子翻轉加熱,成形後出爐即可。
前面排隊的幾位大約是熟客,打過招呼後便自取紙杯舀起一旁魚餅的湯汁喝。原來,鯽魚餅與鯛魚燒的另一分別在於前者通常不會單獨出現,餅爐旁必定有格子狀的魚餅鍋,每格湯色不同,大約是辣度分別。也有人抱着紙杯卻不喝湯,想來只為暖手。攤主佯作抱怨,說完卻笑着主動重添熱湯,當真是天寒人暖。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