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市場開始炒通脹升溫,但其實美國通脹尚未穩定在聯儲局2%目標,去年通脹平均約只有1.4%,著名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埃利安認為,消費物價受制於結構問題。有經濟學家相信,影響消費物價的結構因素與網購興起有關,換句話說,網購可能抑制了美國通脹。
網購盛行令通脹問題和聯儲局加息路徑變得複雜。事實上,網購的確有其優勢,才會取悅全球消費者。網購其中一個好處是消費者更容易掌握商品價格訊息,限制零售商對商品定價;這方面的影響力過去一直被忽略,實際上對抑制美國、日本以至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產生一定影響。在網購世界,消費者習慣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比較商品價格,部分消費者還會先到實體店格價,再上網尋找價錢最平貨品才買。這種消費行為,無形中限制物價升勢,也令聯儲局實現通脹2%目標水平更困難。
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對通脹目標水平均設在2%左右,當中考慮開支、商業投資和工資上升等因素,三大央行決策官員都認為2%的通脹率是合適的,但他們似乎忽略了網購的重大影響力。以往,經濟學家一般都會將發達經濟體通脹乏力原因歸於人口老化、生產率增長放緩和全球化,這些因素本來已經抑制企業提高價格和加薪的能力,如今網購快速發展,通脹問題更值得關注。消費開支佔美國經濟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因而網購與通脹之間關係,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焦點所在。事實上,聯儲局在六年前制定2%通脹目標,近數月包括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及一些官員開始呼籲,聯儲局應重新評估通脹目標,換言之,2%通脹目標可能因應環境作出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