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如今的沙田已然是都市化的模樣/資料圖片
友人家住沙田,邀我到沙田逍遙一天。我說:「好啊,很久沒吃過沙田豆腐了。」友人反問:「沙田豆腐?」接着說沙田有各種美食,就看你喜歡。
到沙田的大商場逛了一趟,看到一些外國出名食肆進駐沙田,友人說韓國著名的一家鐵板雞專門店,最近進駐沙田開業。韓國菜近年在港流行,傳統御膳、炸雞以至刨冰都受歡迎;沙田多自由行旅客,這家鐵板雞專門店乘勢進入沙田,以四款招牌鐵板雞吸引食客。
法國風也吹到了沙田,法國一家老牌著名糕餅糖果,如今與本地一家飲食集團聯手,在沙田一家商業廣場開設二千平方呎的簡約咖啡店,上前看看菜牌,剛好下午茶時間,點選了法式泡芙和迷你蛋糕。除了甜品,尚可品嘗法式頭盤餐食。沙田是本港早期發展的新市鎮,火車一帶大商場、食肆、酒店與市區沒有分別,中西韓日美食各顯特色。
在熙來攘往的食店門前,發覺找一家「沙田豆腐」的食店很不容易,來回走了一段路沒有找到,念念不忘的沙田豆腐,少年時代的美食,大抵已被淘汰,退出飲食舞台。
少年時代口袋有十元八塊,足夠到沙田吃一天玩一天,一個月裏,不時企盼這樣的日子會出現,心裏想着要做的一件事,在火車站外買大大一包炸豆腐,吃個痛快。
那年代的鄉郊市鎮,以元朗最發達,但山長水遠,交通不便,來回三數小時。沙田是最接近市區的鄉郊,從九龍尖沙咀火車總站出發,經旺角站、九龍塘站,穿出隧道,再走幾分鐘,即抵沙田火車站,沙田郊遊,吃當地有名的豆腐,成為一家大小新界郊遊的假日節目。
猶記當年走出車站,空氣清新,四周山坡綠野,一片樸實的鄉村風情,擠擁的遊客,有些向車站靠山方向走,登山上萬佛寺;沿山腳右邊走的,是一條小路通往山丘的西林寺,上香參神,吃齋,遊覽寺內景色,四處拍照,還可打牌作樂,吸引許多遊客。另一小路通小墟市,小墟市有擺地賣魚蝦蟹、東風螺、海蜆的小檔,幾家海鮮飯店和小炒食店,海鮮飯店門前養游水魚蝦,遊客吃海鮮的走小路到墟市。食檔的甜酸炒蜆、白灼蝦、生灼東風螺一份二三元,大眾美食,吸引遊客光顧。特別難忘的事,在擺地檔水盆中首次見到鱟。
火車站的另一邊,面向馬路和墟中心,即現在的城市廣場。走出車站,橫過通往市區及大埔唯一公路,便是沙田墟。遊客往墟市之前,多在馬路邊停留,吃沙田豆腐。在這車站旁邊,擺滿賣豆腐的擔挑小販檔,一頭是炸豆腐的小油鑊,一頭是放食物的鐵籃,炸豆腐、炸釀豆腐、清蒸魚肉釀豆腐,甜醬、辣海鮮醬、醬油食客自己添加,夏天水豆腐最受歡迎,有一種長三角的炸豆腐片,近乎人手一包,就如看電影吃爆穀,快餐店吃薯條,邊行邊吃。
車站對面的墟中心,只有幾條短街,沒有街名,稱第一街、第二街、印象中最後一條是第三街了。每條街約有二十個舖位,商店全是平房,沒有二樓,沒有住宅,以茶餐室、食店、飯店為主,海鮮酒家不外三兩家。飯店多推介豆腐,清蒸魚肉釀豆腐,炸釀豆腐、煲仔豆腐、豆腐煀魚頭煲、韮菜燒腩蝦醬豆腐煲(俗稱大馬站),都以沙田山水豆腐為賣點。不用十五分鐘走完沙田墟中心。
沙田豆腐為什麼特別好?記得當年飯店老闆回答好在水質,製造豆腐的用水,真正的沙田山水,山水清澈,帶甜味,屬於輕水,水質滑,豆腐軟滑。
沙田早稱瀝源,後來改稱沙田,仍保留一地稱作小瀝源,即今日的瀝源邨。瀝源舊日實為整個沙田區,至少有幾條河,包括大圍河、田心河、大涌河、沙田河,瀝源意即清水之源,山水經河蜿蜒下流,經沙田河入海,與吐露港相接。沙田河谷兩邊,縱橫四十八條大小村,如銅鑼灣村、觀音山、烏龜沙(烏溪沙)、上禾輋、下和輋、梅子林、黃竹洋、插桅杆、徑口村等,鄉村雖多至約十八條,但人口不多,有些村落不近河谷,故河谷保持清澈,水質天然,用清涼山水釀成豆腐佳品。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沙由約有十多家豆腐工場,道風山的友愛村萬馨園、白田村的豐和,及小瀝源、排頭村的家庭式豆腐出品,每日供應墟市、街販、酒家。八十年代城門河兩岸大型住宅及商場林立,四星級酒店多家,大型商業廣場出現,隨後新馬場闢建,沙田成新市鎮,自然環境及經濟價值改變,沙田豆腐式微於七十年代初,接着區內大圍種花業崛起,有時會去探望種花為生的羅泉叔,當時還有機會吃沙田豆腐,這是對沙田豆腐最後印象了。
雖說沙田今成新興美食區,唯有一種令我念念不忘的地方食物消失了,「沙田豆腐」此名也許只成「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