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忼烈(一九一八至二○○九)生於廣西合浦。他的出生地位於北部灣臨海的北海市附近。其時雖然已屬民國初年,但他幼受舊式教育,府中禮聘西賓專門教導。據雲,他後來才轉入正規小學讀三年級,而在整個小學以至初中,所學的盡是文言文,絕無半篇白話文。幼年浸淫古文,為他打下牢固的國學根基,促使他日後研究多門課題時得心應手。他先學文言文,根基穩固後,才寫白話文,故此,他以文言文駕馭白話文,下筆時便倍感輕省,用字精煉簡約。
一九三六年,羅忼烈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一名來自廣西小鎮的少年,居然考上了中山大學,實屬難得。在校幾年,深得詹安泰教澤。可知詹氏是當時著名學者,尤善詩詞。羅忼烈深得教益,並專研詩詞,在校內贏得「詞人」雅號。他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所學習的,盡是古典文學,當中半科新文學都沒有。
據他親述,他在中文系畢業後,在校內當過助教,而沒有前往任何學府修讀碩士之類的課程,及至抗戰勝利後,轉往廣州培正中學任教。回望羅公教學生涯,由前述母校擔任助教,至四十年代廣州「培正」、五十年代香港「培正」,六十年代師範學院,再至香港大學,以至八十年代初在「港大」退休後轉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及澳門東亞大學任職客座教授止,在各學府任教時,授課科目眾多,而學生數目,敢稱盈千累萬。此外,他一邊教學,一邊埋首著作,甚至自八十年代退休後,仍然筆耕,續享硯田之樂。
或許有人認為,他連研究所也沒讀過,為什麼日後可以在大學當教授,在學術界享有盛名?
首先,那個年代有學問的人,別說是沒進過研究所,即便是大學也可能沒正式讀過。賢若錢穆等等,根本連大學也沒進過,但學養殊深,不但貴為一代大儒,更著作等身,足為典範。其實,只要你根基扎實,畢生努力不懈,科科鑽研,門門考究,事事涉獵,處處積累,早晚可以練到一專多能,甚或多專多能。我雖無緣聽過羅公的課,無從在課堂得到印證,但從他早已刊行的著作,絕對可以有所印證:他學問廣博,論據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