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窮人孩子早當家/過來人

時間:2018-01-13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當年勞校的夜校為不少渴望求知的工人提供進修機會作者供圖

  前文提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小孩的課餘活動大都憑創意,自己發掘出很多免費的玩意。但除了聚集多人一同遊玩之外,為了幫補家計,更多的孩子在課餘要串膠花或者剪線頭,每日賺取一元幾角去減輕父母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一句流行語,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基於五六十年代人們對避孕意識薄弱,因此很多家庭都會子女成群,少的三四個,多的十個以上都有,在此情況下,家庭經濟負擔就非常吃力,由於當時港英政府尚未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所以並非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進學校受教育,在社會上形成很多童工,十歲八歲就要在工廠工作,但知識始終是脫貧的出路,社會上於是出現了針對這群沒有機會進學校、但又渴望接受教育的青少年而開辦的夜校,一時間蔚然成風,這些孩子白天工作,晚上進修,憑着本身的努力,不少學有所成,成為社會棟樑。

  當年的夜校,有私人營辦,也有團體、教會和政府開辦,部分要收取學費,但也有部分完全免費,在課程方面,有全科的,也有專科的,例如針對學生日後在社會工作時需要的英專,也有針對學生個人興趣的無線電專科和裁剪學校等,總之都是迎合當時社會需求。為了解決校舍問題,部分團體向日校租用或借用校舍營運,而部分日校有見需求殷切,也騰出師資加入夜校行列,為造就社會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

  由於當時的夜校學生未必能夠負擔課本費用,以致出現多人共用一書的情況,而教師有見及此,就索性將部分課文以油印方式派給學生,以方便學生放學後可以繼續進修。為了求學,夜校的學生在收工後就要即時上學,在餓着肚子的情況下求學上進,這種精神實在值得今天的學生學習借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