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環水樓外觀
深圳龍崗區的環水樓,知道的人不很多。在這座樓裏,曾經走出三位進士,三塊「歲進士」的牌匾,彰顯著深圳讀書尚文之風;在這座樓裏,十四名環水樓兒女趕赴前線,十一塊「光榮軍屬」的牌匾,演繹着一部撼人心弦的愛國情懷。正是這份悠久的歷史,正是這份感人的故事,才有了今天的環水樓……/大公報記者 石華 文、圖
龍崗區寶龍街道辦,剛剛掛牌成立一周年。然而其轄區的環水樓,則已「隱居」在此百餘年,是深圳少有的不以「世居」命名的客家建築。如今,隨着原居民陸續搬離,古樓也步入了衰敗的歲月。
隱居百年 一門三傑
「環水樓大屋的創始人是葉樹棠,原來這裏居住的都是葉姓的族人。」年逾七旬的葉端雪是環水樓的看護人,也是葉氏的後人,從一九六二年高中畢業後,他陪着環水樓走過了半個世紀,整理出了幾十萬字有關環水樓的文獻資料。
古樓創始人葉樹棠從小好學,最終獲得皇帝欽命的「歲進士」牌匾,加授翰林院待詔,賜封儒林郎,州同銜。葉端雪表示:「葉樹棠晚年辭官離京,用自己的退休金八萬兩白銀和南洋做生意賺到的錢,建起了環水樓和一間私塾,歷時三代人十八年的艱辛。」
據葉端雪介紹,「之所以叫環水樓,是因為樓前本有一條小河,但河在一九九三年被填掉蓋屋。」環水樓坐落在求水嶺下,依山而建,加之有小河繞過。當時風水師戲言稱,環水樓正好坐落在龍背上,龍子龍孫會很有才幹。無論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崇文重教的家風,後來果然出了一門三進士。
進入環水樓,懸掛着三塊「歲進士」牌匾。歷經百年歲月,牌匾表面的朱丹紅雖已褪去顏色,但「歲進士」三個大字依舊清晰可辨。分別是同治十二年的「儒林郎」、光緒二年和三十一年的「禮部右侍郎」。三塊進士牌匾分別屬葉樹棠、葉伯熙和葉鼎基祖孫三人,三代齊及第,在當時還屬偏遠地區的龍崗實屬不易。
翻查清嘉慶《新安縣志》發現,深圳歷史上有十五名進士、八十五名舉人,卻沒有葉氏諸君。葉端雪表示,葉氏歲進士比嘉慶志晚了七十多年,而且清末進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徑已不是科舉,而是捐納。如果加上這三名進士,深圳歷史上是否總共出了十八名進士?可惜這個數字今天還沒有準確的統計。
所謂「歲進士」,即為皇帝欽命的進士,未進殿試,只作人才儲備,不封官位。因而環水樓沒有建立大牌坊,只有掛匾、豎旗桿和刻立石碑記。即便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到了破壞,旗桿被砍,石碑石刻被撬去當豬欄,而進士匾也被拿去當案板切菜砍肉,幸虧有人把「案板」偷偷藏起來,使該匾正面沒被損壞。
古樓旁邊的崇正學堂,儘管出現塌陷,但仍能想像出這間私塾一百多年前的宏偉。當年,私塾除供葉姓本族子弟讀書,也兼收外姓子弟上學,並且全部免費。「家族有公田出租,收取的租金叫做公嘗,私塾辦學的經費就由公嘗負責,不足的部分由環水樓的商號承擔。」葉端雪說,環水樓曾有商號「駿興祥」,當時不僅在廣東省,而且香港和東南亞地區都有分店。
保家衛國 光宗耀祖
一九一二年民國成立,科舉沒有了,私塾也被廢除,「崇正學堂」從此改名為「崇正學校」。近現代史上,崇正學校培養了許多文人、賢人,比如跟隨孫中山的葉若霖、參加東江縱隊的葉強基等,參加龍崗紅花嶺戰鬥的李群芳團長等等。戰爭中,崇正學堂還成為龍崗地下黨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場所。
據葉端雪統計,環水樓兒女約有十四人為保家衛國立下汗馬功勞。「比如葉思傑在一九四三年同日本人作戰時,不幸在橫崗鹽田坳犧牲。目前環水樓有十一塊光榮軍屬的牌匾,他們與三塊歲進士牌匾一樣,都是珍貴的文物,光宗耀祖。」
一百多年來,環水樓繁衍了八代子孫,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超過一千多人。
(下期「城市地圖」於一月二十六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