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正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舉行,展出五百九十餘組件中國古代樂舞及絲路音樂藝術文物藏品。此次展覽為常設展覽,也是陝西首次舉辦的樂舞文物專題展覽。主辦方希望通過這些精美的古代藝術品,能讓觀者更加深入的領略縈繞在三秦大地上的古代樂舞華章,體味中國古代輝煌時期藝術的迷人魅力。/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 文、圖
絲綢之路起點陝西西安,曾是歷史上聞名世界的東方國際大都會。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在這裏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印記。史前先民塤鳴悠揚,兩周鐘磬振播禮樂,秦漢樂府歌舞昇平,魏晉南北朝羌笛嘹亮,隋唐兩代胡部新聲,宋元明清秦腔激昂……這一切都在陝西這片熱土上匯聚成一條浩蕩奔湧的樂舞長河,激盪出聲聲歷史的回響。
中國古代音樂史縮影
此次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音樂學院共同主辦,藏品不僅萃集了陝西古代音樂文物精華,同時也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一個縮影。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出的文物既有商代宮廷樂器特磬,漢代象徵禮制的編鐘,也有美輪美奐的大唐樂舞俑,形態各異的北魏騎馬樂俑,宋樂舞紋磚雕。現場專家告訴記者,張騫鑿空西域,西域樂舞隨之傳入內地,羌笛、箜篌、胡笳、琵琶等外來樂器奏出的美妙音樂,備受中原民眾喜愛。此次展出具有西域風情的樂舞文物,亦蘊含着絲綢之路上經貿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軌跡,勾勒出中外樂舞交流、文化融合的發展歷程。
陝西出土的音樂舞蹈文物種類多樣除了編鐘、三彩百戲俑等,還有華美瑰麗或古樸雅致的金銀、陶瓷器及磚雕、畫像石等表現古代樂舞場面,尤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周、秦、漢、唐時期的樂舞文物,千姿百態、內涵豐富,藝術價值很高。
在此次展覽中,有一組件文物備受矚目。這組出土於西安周至縣的唐代彩繪女舞俑,顏色艷麗,四位梳不同髮髻、身材曼妙的少女,似乎正在隨着宮廷樂師彈奏出的美妙樂曲,翩翩起舞。四件女舞俑形態維妙維肖,就如同從古屏上走來踏歌的舞人,個個欲作弓腰而反身向後,眉微蹙,眼微合,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一種舞者的快樂和少女的可愛,真是「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千年女俑懷抱琵琶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唐朝詩人王翰的一首《涼州詞》,讓很多人對唐琵琶記憶深刻。此次展出的一件唐彩繪抱琵琶女立俑,不僅是西安周邊出土文物中少見的一件精品,同時也將唐朝琵琶演奏的風采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女俑手中所抱的琵琶已有些許殘缺,但觀者依然可以從中清晰看到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徵。在音樂領域裏,唐代最著名的宮廷燕樂皆以琵琶為主,琵琶已經成為公認的唐代音樂藝術符號。
唐王朝的繁榮,也讓普通老百姓享受着太平盛世的美好。此次展出的唐三彩女立俑,女俑頭梳烏蠻髻,面龐豐潤,雙眼微瞇,紅唇微啟,下頜微抬,站姿優雅。絢麗的衣裙與豐滿的體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甜美的微笑中似乎充滿着對美好生活的遐想。她的體態雍容華貴,端莊大方,洋溢着生命活力和青春之美,展現了一位盛唐仕女的典型形象。
黃沙漫漫,駝鈴聲聲。自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中外交流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唐代,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達到極盛,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非洲諸文明廣泛交流、相互影響,並在溝通中形成了更發達的盛唐文明氣象。在這場陝西古代樂舞文物展中,亦有很多珍貴文物都承載過絲綢之路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
絲路上中西文化交流
出土於西安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便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這件三彩俑通高五十八厘米,駱駝引頸長嘶,駝背上共有八名男女,其中七名男樂手身着漢服,手持胡人樂器,面朝外盤腿坐着演奏,中間站立女子正在歌唱。這些彩繪俑眉目清晰,姿勢各異,神情專注,栩栩如生,雖為唐人形象,但其表現的樂舞則體現着濃郁的異域情調。
唐朝開放的格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這一時期,中國本土音樂和各種外來音樂在長安和諧共生,其中歷史上明確記載的西涼樂和龜茲樂,便在當時的長安城大小酒肆中隨處可見。除此之外,唐彩繪樂俑、唐胡人力士俑、唐墓壁畫等,都是盛世盛景中由中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出的全新火花。
本次展覽從商代開始,以周、秦、漢、唐、宋等重要歷史時期為脈絡,圍繞陝西古代音樂、舞蹈、百戲等內容,呈現着千姿百態的珍貴樂舞文物,反映出各朝代異彩紛呈的表演藝術特徵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