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去聖方見真城史——品讀《耶路撒冷三千年》\尼三

時間:2018-01-08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早在公元前五千年,人們就開始在耶路撒冷居住\網絡圖片

  幾年前,讀過李零先生的《去聖乃得真孔子》。

  這次讀《耶路撒冷三千年》就套用一下作為讀後感標題。

  確實,就像孔子曾是中國文化中聖人的代名詞一樣,

  耶路撒冷也是西方文化中神聖的代名詞。

  於是,寫一部耶路撒冷的歷史,

  就成為一件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這不但因為這座城市歷史悠久而複雜,

  而且因為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不如神話重要。

  在有些歷史學家看來,如果拿走虛構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無所有了。不過,就像李零以史的態度來品讀和還原孔子一樣,本書的作者也致力於講述耶路撒冷這座「聖城」的凡間史。正如他在書中所說:「一部耶路撒冷的歷史既是真相的歷史,也是傳說的歷史。但其中有歷史事實,而這本書致力於講述這些歷史事實,不論對一方或另一方而言是多麼難以接受。」

  「猶太復國主義」前世今生

  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的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英文原著《Jerusalem: The Biography》)可謂名副其實的「大部頭」,厚達六百七十餘頁,內容也很駁雜,不過頗有條理,全書主體分為九個部分,分別是猶太教、異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東征、馬木魯克、奧斯曼帝國和猶太復國主義,格局清晰,這對於讀者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不受書的布局所拘泥,只管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先讀。譬如我,就是從「猶太復國主義」這一部分開始讀的,這是離當下的耶路撒冷及其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最近的內容。正因為如此,當代國際關係意義上的耶路撒冷問題,不少可以從這一部分找到源頭和解答。

  書中詳細介紹了現代猶太復國主義的來龍去脈,事實上,這一部分的第一個篇章就是關於希歐多爾.赫茨爾的,這個堅定地相信「沒有自己的家園,猶太人就永遠也不會安全」的律師和文學批評家。一八九七年八月,他在巴塞爾主持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之後,他在日記中寫道:「在巴塞爾,我創建了猶太國。如果我今天就把這句話大聲說出來,將會受到普遍的嘲笑。也許五年——最多五十年——每個人都會看到它的實現」。於是,赫茨爾四處游說歐洲的政商兩界巨頭,並把德國作為主要目標,與威廉二世在耶路撒冷實現了會晤,不過結果不如人意。但是,歷史的弔詭在於,雖然赫茨爾把復國的希望寄託在大人物身上,他的思想卻在備受迫害的猶太民眾中生根發芽,他本人甚至被視為帶領猶太人回到以色列的「彌賽亞」。接下來,作者在書中以文學的筆調介紹了大衛.格魯恩、瓦希夫.賈瓦哈里耶、格里高利.拉斯普京等猶太復國運動的領導人,以及他們的對手,比如傑馬勒這樣的屠夫式暴君。這樣的寫法,好處是故事性強,不足之處則是對不熟悉耶路撒冷歷史線索的讀者來說,多少會有些斷裂、跳躍之感。

  歷史行進到一九一七年,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發表了一份宣言。這份史稱《貝爾福宣言》的文件明確說,英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且不論這一承諾在當時和日後的兌現程度,僅就宣言本身而言,本書作者就已經指出,許諾「是戰時、短期、欠考慮和緊急政治權宜的結果」,而其背後,除了把俄國猶太人從布爾什維克中分離出來之外,還夾雜着英國對和德國、美國等關係的考量。也就是說,《貝爾福宣言》的問世,不僅意味着俄國猶太力量推動的復國運動脫離了俄國,而且折射出大國在耶路撒冷的政治博弈。

  從那以後,大國博弈仍在繼續,耶路撒冷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快速改變,大量的猶太人湧入這座「聖地」,一九三三年,三萬七千名猶太人到達巴勒斯坦;一九三四年,這個數字是四萬五千名;到一九三六年,已有十萬猶太人在此駐紮,而基督徒及穆斯林阿拉伯人相加才只有六萬。與此相伴,耶路撒冷也在走向「現代化」,一九三○年出現了首座世界級飯店——大衛王飯店並迅速成為時尚中心,美容院、電影院、咖啡館和各種奢華的宴會、酒會也冒了出來,而在一片文化融合、繁華景象的陰影中,不滿以及它必將導致的暴力逐漸醞釀,一九三六年爆發的阿拉伯起義及其後的內亂,最終帶來了一九四九年四月耶路撒冷的分割,其後果一直延續至今。

  找尋被遺忘的歷史

  越往前追溯,聖城的歷史越模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人們就開始在耶路撒冷居住。公元前一四五八年,埃及佔領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成了埃及的屬土。在歷史的變遷中,它成為三大宗教的聖地,有着相互重疊的文化和不同層次的忠誠,「每個土層的沙石都能找到對應人群」。如作者所指出的,面對這個複雜而神秘的所在,他無意寫成一本百科全書,也不想編製旅遊指南。相反,他按照時間的順序,通過士兵和先知、詩人和國王、農民和樂師這些真實的飲食男女——不論他們是否信仰或信奉何種信仰,以及大衛家族、馬卡比家族、希律家族、倭馬亞家族、鮑德溫家族、薩拉丁家族、侯賽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蒙蒂菲奧里家族等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講述一個最廣泛的關於耶路撒冷的故事。書後附錄的多幅世系圖和地圖,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掌握耶路撒冷的歷史線索。

  作者指出,在成千上萬部關於耶路撒冷的書中,僅有很小部分講述歷史,人們熟悉的那個耶路撒冷更多來自於文學和藝術。而他的初衷則是以一個史家的態度把許多被遺忘的歷史帶給讀者。就這一目的而言,本書完成得不錯。作者清醒地看到,耶路撒冷的第一本傳記,其實是《聖經》:「所有理想中的耶路撒冷,無論是新的、舊的、天上的、塵世的,都是基於《聖經》對所羅門之都的描述。」本書作者也在史料意義上使用了這份文獻。同時,耶路撒冷的歷史也與耶穌不可避免地交纏在一起,書中也用了一些篇幅對耶穌的人生作了概述。耶穌是三大亞伯拉罕宗教創始人中唯一在耶路撒冷街頭漫步的人,他多次造訪這座城市並關注着它的命運。他也對他的門徒說,「從此耶穌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包圍,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此外,作者還揭示了一些耶路撒冷不曾被書寫的歷史,比如蒙蒂.派克(Monty Parker)的故事。蒙蒂.派克是英國貴族,「上嘴唇長着漂亮的濃密的小鬍子,下巴上則是尖尖的愛德華七世那樣的鬍鬚」,他總想找條捷徑發財。一九○八年,遇到了芬蘭人瓦爾特.尤韋利烏斯,他認為自己發現了所謂「以西結密碼」。該密碼揭示,「聖殿檔案」也就是約櫃,被藏匿在聖殿山南部的一個地下通道裏。於是,他與派克一拍即合。在派克的游說下,借助於向耶路撒冷的官員以及聖地看守人的行賄,一次挖掘行動展開了。這場「尋寶行動」激起了民眾的憤怒,「整個城市一片喧囂。商店關門,農民逃離,流言四起」。最後的結局是,倫敦和伊斯坦布爾方面為此出現外交上的爭執,「耶路撒冷總督被撤職,派克也因其陰謀行動遭到了審判」。而這場派克醜聞,「終於拉下了耶路撒冷長達五十餘年的歐洲考古挖掘和帝國主義統治的帷幕」。這些都給讀者帶來了額外的閱讀樂趣。

  人人心裏有座耶路撒冷

  阿卜杜拉二世這樣描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個火絨箱,隨時可能發生爆炸」,「我們這個地區的一切行動,一切衝突都指向耶路撒冷。」確實如此,耶路撒冷大概是世界上最渴求寬容的地方,但又似乎是離此最遠的地方。如作者在書中所概括的:「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獨佔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獨佔了大約四百年,被伊斯蘭教徒獨佔了一千三百年,並且三大宗教沒有一個是不依靠刀劍、投石器或榴彈炮獲得耶路撒冷的。他們的民族史講述了一個必然走向英勇勝利和突然爆發災難的毫無懸念的故事,但在講述這樣的歷史時,我已經努力展現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總是有很多選擇。」可惜的是,當各派力量都各行其是:「每天黎明,三大宗教的三大聖地都會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復甦」,於是所有的可能性選擇就無法變為現實。除了老拳相向,就是鴕鳥般假裝別人不存在。比如,二○○八年九月,猶太人的聖日和阿拉伯人的齋月重合,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一同來到聖殿和西牆祈禱,路上交通堵塞,但他們卻不曾真正相遇。《紐約時報》如此報道:「沒有語言交流,眼神也不交流,就像有着不同名字的平行宇宙,雙方都聲稱每個地方、每個時刻都是自己一方的。」

  整個二十世紀,針對耶路撒冷的四十多個計劃都失敗了,今天,針對聖殿山的共用方案至少還有十三個,但並沒有哪一個讓人有堅定的信心。書中引用了一位耶路撒冷作家的一句調侃:「我們應該挪走聖地的每一塊石頭,把它們運到斯堪的納維亞,放在那裏一千年,直到耶路撒冷的每個人都學會和平共處時再把它們運回來。」顯然,這個方案有點不切實際,卻說出了耶路撒冷的現實窘境:一座因「神」而生又為「神」所累的城市。誠然,否認神聖就是否認人類對宗教的深切需求,沒有這種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

  反觀中國文化,不注重「神性」,至少在中國沒有類似的「聖城」,即便是孔聖人的故里曲阜,其文化地位和社會功能也與耶路撒冷截然不同。正是這種文化隔閡的存在,我們讀此書反而可多出一份超脫。對關心國際時事的讀者而言,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當然有助於看清彼處的現實局勢及其世界影響。對於更廣泛的讀者而言,則可引發文化的思考。記得前幾年,內地青年作家徐則臣寫了一部廣受好評的長篇小說,名叫《耶路撒冷》,小說的內容其實與耶路撒冷並無關係,作者在一次訪談說:「我用這一個名字作為一個象徵。小說裏的幾個主人公都沒有去過耶路撒冷,但不妨礙他們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一座耶路撒冷。」

  誠哉斯言,我們一生中未必會去耶路撒冷,但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精神的避風港,讓我們在面對生活時充滿勇氣和力量,因此,讀者不一定記得住《耶路撒冷三千年》裏那長長的人名、地名或錯雜複雜的歷史糾葛,卻可以感受那些發生在耶路撒冷的關於信仰、意志和心靈的往事,並從中得到啟發。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多數讀者閱讀本書時應有的態度和收穫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