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以游子、鄉音為題的詩,一直溫暖着代代國人。但曾幾何時,「鄉音」的描述在香港有了歧視意味,使用者有意讓人聯想這是內地人。一些過度反應的人,一聽提到「鄉音」,即指責對方「歧視」。
朋友告訴我,某日她到家品店,看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正在受店員訓斥,店員帶着濃重鄉音的話說了好幾遍,老婆婆仍聽不懂。於是朋友上前做了翻譯,順便建議她們改善一下鄉音。一名看似是負責人的女子即衝出來,指着鼻子用粗穢的語言罵朋友多管閒事。她也帶有鄉音,但罵人的語言很到位,「有鄉音你吹咩?你個╳╳╳去╳╳啦!」
朋友不忿,上網找資料打電話投訴,這才發現這個有多家連鎖店的機構,無公司的網上資料,更無投訴的機制。好不容易通過一家分店問到了上線電話,打去是鄉音也很重的女士接的,一聽投訴就說:「快啲啦,我仲有好多嘢要做㗎。」朋友剛說到店員的鄉音顧客聽不懂,那女士即激烈反駁:「乜嘢鄉音呀,你噉係歧視喎……」隨即就甩了電話。
朋友很納悶,「鄉音」只是一種客觀描述,這些過分反應卻掩蓋了服務態度的真相。
其實,說話帶鄉音不是問題。我不少朋友來自內地,說香港話時都帶鄉音,但他們在教育、出版、金融、酒店等行業都做得很出色。誰也不會歧視他們,誰又敢歧視他們?
香港人說英語都很難發到倫敦音。但外國人求的是溝通,不會在乎你的香港口音也就是鄉音。但是,如果口音影響了工作溝通與效果,那就是問題了。那家家品店店員的問題正在於此。
每個大型屋邨都會有兩家家品店。據我觀察,另一家的店員說話也有鄉音,但未見過與顧客衝突。倒是這一家,我很少去,但也不時見到有事發生。
這只能說明:鄉音無罪,態度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