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數九消寒\黃曄

時間:2018-01-07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九九消寒圖形式多樣\資料圖片

  宜昌一城跨長江兩岸,不知該歸入江北還是江南。冬至日,身邊有朋友糾結到底是應該吃餃子還是湯圓,我用折中辦法,早餐依照祖籍廣東習俗吃湯圓,晚餐學北方朋友吃餃子,南北的儀式齊全。晚餐後,拿出「九九消寒圖」,填下第一筆,開始數九。

  關於「數九」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我記憶深刻的是兒時寫作文愛用成語「數九寒冬」,那時候其實並不太明白寒冬為什麼是數九。後來和兒子一起背過數九歌,至今不忘: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消寒,是舊時雅事,入冬後,親朋相聚,宴飲作樂,謂之「消寒會」,也叫暖冬會。九九消寒圖始於明代,元代最為風雅,有女子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自註說:「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楊詩曰:「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我填消寒圖是從幾年前訂閱《讀庫》才開始的,有時候也很簡單,用鋼筆或鉛筆塗填。與冬至吃湯圓餃子一樣,我以為重點不在形式,只在漫漫冬日求得的一份樂趣與心境。手頭的消寒圖是一幅雙鈎描紅書法,讀庫印製的為宮廷藏品,上書「管城春滿」,下方像九宮格,從右到左排列九個雙鈎字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九劃字合起來就是八十一劃,從冬至日開始,每天按順序填充一筆,每寫完一字就過完一九,九九之後春回大地。底下有對消寒圖的說明,並解釋據韓愈《毛穎傳》:筆受封於管,號「管城子」。「管城子」是筆的別稱,「管城春滿」寓「筆成春滿庭」之意。反覆吟誦似句似詩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筆筆寫下迎春的殷殷心意。

  我有一個善書畫的女友,很是雅致。記得有一年她依據《帝京景物略》裏提到的消寒雅圖畫梅花消寒圖:「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女友略有不同,她先於宣紙上畫出遒勁老梅枝,然後細筆勾出錯落有致的八十一朵梅花,每天點染一朵,梅花圖完成日便是春天來臨時。畫梅迎春,好一番閨閣雅趣。

  寒潮來襲,一夜飄雪降溫,正應了小寒節氣,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而想着他們能在寒冬飛雪中,一盞燈,一杯茶,一支筆,一幅畫,消寒熬冬,安然等待春風送暖,這種雅致生活狀態,更是讓人心嚮往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