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協會(IIF)公布了去年全球債務總額達23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惟由於全球經濟擴張加快,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連跌四季,至318%。新興市場方面,中國的債務增長速度更尤其大減。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同日警告新興國家不能輕視債務再融資的問題。新興國家政府確實不能掉以輕心,應繼續努力減債,以減低債務危機全面爆發的機會。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環球信貸瞬即大幅緊縮,新興市場更是首當其衝,反映新興國家主權債券價格的指數曾在2008年8月跌至80點,為歷來最低。後來,美國聯儲局率先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以刺激經濟,並不斷減息,把利率減至零水平。其後英國、日本、歐洲等央行相繼仿效,令全球金融市場一時間熱錢橫流。而由於當時新興主權國家債券的孳息已急升,而發達國家因為減息而債券孳息大跌,資金於是不斷湧向新興國家的債券市場尋求高回報,令新興國家債券價格指數大幅反彈,更在2013年升至158點的歷史新高。
發達國家亦不遑多讓,美國、德國、日本、歐元區其他多國的主權債紛紛受到追捧,令這些國家的債券孳息不斷下跌,更在去年跌至歷史新低,歐元區和日本的債息甚至曾出現負利率。
然而,發達國家的經濟雖然能從海嘯的谷底反彈,惟增長動力始終未能及得上新興國家,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統計可見到,自2009年起,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一直是發達經濟體的兩倍多,這與新興經濟體債務不斷增加不無關係;截至去年六月,新興國家所累積的總債務便已高達56萬億美元,而新興市場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50%,急升至2016年的215%。
雖然由中國牽頭的新興市場去年在減債方面已做出成績,但新興國家政府仍需要透過經濟改革和提高生產力以催谷經濟增長,令債台高築的問題得到紓緩,才可有力防止債務危機全面爆發。